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语言篇

三、谈学习心得体会

字体:16+-

按照党中央要求,我们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这对于增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享学习思考成果,对于提高整体学习水平和质量,无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中心组学习的交流,有单位干部职工或党支部集体学习的交流,有党校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的学习交流等等。只要不是马虎应付,真正的学习交流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成果,还可反映出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联系实际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点,对一般干部特别是年轻公务员尤为重要,因为学习交流不仅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是面对领导和同事表现自我的机会。

那么,应该怎样“表现”才好呢?

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发言稿。这种稿子同演讲、工作汇报不同,因为它是谈个人学习体会,所以既要实在生动,又要有一定的理论色彩;既要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体现一定的谦虚姿态;既要紧扣共同的主题,又要反映个人的所思所得。具体写法上,个人认为要把握以下几条:

第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谈。角度出新意,角度显特色。如果想把什么都包容进去,什么都谈得很透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这一理论体系本来就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你若方方面面都要谈到,不仅谈不深刻、谈不透彻,而且会显得一般化、表面化,反映不出真实的感受。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首先以一段简洁的语言概括总体学习感受,然后迅速过渡到一个特定的角度,即找到一个较小的“切口”,就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把它谈深谈透。比如,你可以选取谈本质特征即坚持党的领导的角度,可以选取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也可以选取谈发展任务、发展方式的角度,还可以选取谈党的建设或法治建设的角度,这样,不仅能使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还能谈出特色、谈出新意,避免与人雷同。

第二,要结合活生生的实践来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种发言固然要有一定理论色彩,但并不意味着通篇都只能谈理论,或者说,只有谈理论才能体现有收获、有水平。若是停留于只谈理论的话,你能谈得赢那些满腹经纶的经典作家和专家学者吗?恐怕不能。而你自己所在的实践岗位、你正在从事着的具体工作才是独一无二的,你根据理论的引导来谈自己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才是别人无可复制和超越的。比如你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体会,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实际谈认识、谈打算;你从学习党建理论的角度谈体会,可以结合本单位党建工作的实际谈问题和差距、谈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发言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第三,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谈。这是这类发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发言会让人听得想打瞌睡?就是因为说来说去都是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那些文件上、书本上、报刊和网络上使用过多少遍的东西,听起来绝对正确、绝对规范,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唯独少了生动,少了鲜活,少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那么,自己的语言从哪里来?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来,不照搬照抄,不人云亦云;从实事求是的态度中来,不回避现实,不掩饰问题,不空发议论;从创新求变的意识中来,不因循守旧,不遮遮掩掩,敢于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锋芒;从自己的个性特质中来,不故作高深,不受八股调、书生腔束缚,不迷失自我。一句话,只有谈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例文:

×××同志在办公室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坚定理想信念,“熬”出精彩人生

办公室支部召开今天的“学理论、谈人生”学习汇报会,我认为很有意义。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受到深刻教育,尤其是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总是认为,我们文秘人员无非就是干些抄抄写写、上传下达的具体事,还用得上理想信念这种大道理、大概念吗?通过这次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思考,才慢慢想明白了。习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放得心”。这使我认识到,要做好文秘工作,同样要有理想信念作支撑,否则也会“缺钙”,会得“软骨病”,什么工作都做不好。

联系工作实际来说吧。日常闲谈,我们常常会说到一个“熬”字。比如说到工作辛苦,“熬吧!”又比如说到爬格子多年还是“原地不动”,还是“熬呗!”“熬”意味着什么?起初,我以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的表现。前不久读了王兆贵先生的《“熬”之况味》一文,使我对“熬”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如作者所说的,“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可见,“熬”是一种人生常态,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人生在世,诸事要熬,关键看你会不会熬,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这里,比照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我认为要想熬出精彩人生,关键要修炼以下五项真功夫。

第一,要惜时如“金”,不能浑噩度日。如作者所说,“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却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心态很重要,你可以浑噩度日地熬,也可以争分夺秒地熬,但不同的熬法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我们不能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要熬,抑或期望的目标太渺茫而精神懈怠,“熬过一天算一天”。我不想用名人警句去说明时间的重要性,也不想用宏文大论去讨论这个问题,只是想从切身的工作感受来谈谈时间的重要性。转眼间,我来办公室工作已半年有余,相比以往的工作环境而言,办公室的工作更熬人,特别是在文字材料方面,自己总觉得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熬出水平。殊不知,时间就在“慢慢熬”的心态中悄然逝去,而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却进展甚微,至今仍然还是个“门外汉”。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熬而不得章法,每天苦熬着时间却没有利用好时间。没有材料任务时,思想松懈、无所事事,来了任务时,手忙脚乱、被动应对,总认为搞材料是项技术活,要想真正“上路”甚至成为大手笔绝非一日之功,是一场持久的修行,于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慢慢来”“平平过”中,浪费在被任务牵着鼻子走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中,没有熬出效率、熬出成效。

第二,要韧性如“木”,不能轻言放弃。所谓“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的人初入职场,踌躇满志;有的人下海经商,**满怀;有的人成家立业,春风得意。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漫长的生活之路才起步。困难、挫折、矛盾、烦恼甚至失败,都在后面等着你。**是一时一时的,只有熬劲才能陪伴你一生。比如很多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有的都熬了二三十年了,什么级别都够不上,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群众管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尽管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可他们毫无怨言。这就是靠一股韧性如木的熬劲,熬生活、熬事业、熬岁月。由此,联想到我们办公室那些每日伏案“爬格子”的“老秘”们,为写出让领导满意的文稿,几乎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地干,熬走了岁月、熬出了白发、有的还熬垮了身体,但他们却没有退缩,没有半点怨言,靠的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熬力”。一个人有了这种毅力和熬力,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第三,要淡定如“水”,不能心浮气躁。作者在文中说道,“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的确,我们应该有淡定如水的心境,不要总是“逆水而上”,还要懂得“顺水而下”。在人生的征途中,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比如说读书上学、职务升迁或结婚买房、生儿育女等等,都会遇到很多烦心事,都是一个熬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一个人成长并有所成就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能抱怨这个过程太痛苦,进展太缓慢,总想着一步三台阶,三步并作两步走;不能总想着走捷径,跨越事物的发展阶段,急于达到目的;不能总想图省事,不愿吃苦不愿熬。否则,往往事与愿违,搞不好走了许多冤枉路,还得从头再来。所以,我们要淡定地看待生活和工作,淡定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清醒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第四,要**如“火”,不能萎靡不振。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有的人积极乐观、充满**地熬,熬中有作为,在熬中创造出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反之,有的人把熬当作一种痛苦,在熬中消沉、悲观、失望。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的人,才能在顺利时不自以为是、不得意忘形,不顺时不怨天尤人、不牢骚满腹,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缺乏**的人,则整天昏昏沉沉、萎靡不振,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工作效率低。**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我们作为领导身边的参谋助手,要始终做到**如火,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熬的乐趣。

第五,要奉献如“土”,不能贪图安逸。对于我们文秘人员来说,所谓熬,必定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经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还要挡得住名利的**。处于这种环境中,奉献精神必不可少。比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党和人民的好干部,都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勤政为民;疫情来临时,一大批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冲上第一线,拯救了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胞的生命,这都是一种平凡而崇高的奉献精神。比起这些先进人物,我们吃苦受累又算得了什么?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文秘人员应该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竭诚做好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熬字的本义,是忍耐、忍受、坚持。熬不住、不能熬,就是退却、懈怠、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熬,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这个道理谁都懂得,谁都会说,问题在于,当我们承受压力、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时,当我们面对种种腐朽思想侵蚀和名利**时,是否也能做到矢志不移、永不懈怠。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敢熬、善熬,不管东西南北风,守住理想信念之根不放松,这样才能做到站位高、眼界宽、心胸广、方向明、干劲足,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文秘人员的应有本色。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坚定理想信念,熬出精彩人生。

点评:这篇体会文章立足于坚定理想信念这一崇高命题,而以一个普普通通的“熬”字谈人生滋味,谈实践感悟,角度新奇,情感真实,语言富有个性,读来觉得亲切可信。这比那种停留于空谈理论、缺失自我的体会文章,自然要“可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