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净寺为扬州著名丛林之一,古名“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创建于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孝武以大明纪年,遂以大明颜其额。隋炀帝时亦称“西寺”,因其行宫居于寺之东。清康熙“南巡”时,改名“法净寺”。唐代赴日传播文化的鉴真和尚,就是在这里接受日僧的邀请而东渡出海的。
唐代的大明寺早毁,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修,崇祯十二年(1639年)巡漕御史杨仁再兴建。清顺治时赵有成、雍正时汪应庚等又两次修建。1853年左右毁。迨清同治中,两淮盐运使方濬颐重建。1934年又重修。
寺东原有塔。隋仁寿元年(601年)建九层,颇负盛名,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来攀登过。唐会昌三年(843年)火焚。宋景德元年(1004年)可政和尚重建,又圮。可证前者应为木塔,后者则为砖塔。
从曲折的瘦西湖,一直延伸到蜀冈南麓的“平山堂”坞,经登山御道抵寺。山门额为“敕建法净寺”,计三间单檐硬山造。前有一牌楼,正面题“栖灵遗迹”,另一面题“丰乐名区”,姚煌书。石狮一对,刻法工整,为清帝“南巡”时之物。山门东壁上嵌配以王澍书“天下第五泉”五字。大殿面阔三间带周廊,重檐歇山造,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其后原有万佛楼、方丈等建筑,现都不存。殿东,前通“文章奥区”额一门,达平远楼。《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最上者高寺一层,最下者矮寺一层,其第二层与寺平,故又谓之平楼。”今楼虽为清同治间重建,而制度仍依旧。其底层后尚有暗室,从外面不能察。楼前有院,其东隅尚存清道光御笔“印心石屋”四字横形巨碑。楼东即瘦西湖二十四景中的“双峰云栈”“蜀冈晚眺”与“万松叠翠”。清方濬颐有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怀前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今游客登楼,便能有此感觉。楼后有厅三间,前施抱厦,曾移“晴空阁”一额于此。再后为报本堂(曾额四松草堂)。报本堂东为悟轩,原多牡丹,故曾移额“洛春”张之。诸堂前皆点石栽花,而蕉丛尤为胜色。是区北之余地,疑即栖灵塔故址,鉴真和尚纪念馆建造于此。馆为梁思成教授设计,仿日本唐招提寺,纪念碑据唐式,额系郭沫若同志题,记由中国佛教会赵朴初会长撰书。余皆参与其事。
从法净寺大殿西转,通过有“仙人旧馆”额的一门,即抵堂前,是法净寺的一部分。此堂为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创建,坐此堂中,望隔江诸山,似皆与此堂平列,故名平山堂。嘉祐八年(1063年)、淳熙间及嘉定三年(1210年)等重修。明万历间及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亦有修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又重建,1853年毁。同治中方濬颐重建。此堂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寺。
堂系面阔五间,深三间敞口厅,其前有台,殆即“行春台”旧址。有古藤一架,杂以芭蕉丛竹,配置颇称雅秀。台下幽篁古木之外,远帆闲云出没于旷空有无之间,江南诸峰拱揖槛前。有联云:“晓起凭阑,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把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极妙。
堂后为谷林堂三间,取意于东坡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苏”句。后为六一祠,亦称欧阳祠,清光绪五年(1879年)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重建,系面阔五间带周廊的单檐歇山式。中置神龛,龛中欧阳修石刻像,利用反光作用,远看白须,近看黑须,艺术评价甚高,并有李公度撰文一碑记其事。堂前假山一丘,玉兰古柏数干,春时花影扶疏。南向通月门为西园,即“御苑”所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汪应庚所筑,多古木幽篁,大池辅以黄石山,极起伏深邃之致。所谓“天下第五泉”,其说纷纭,现一在池中,一在岸上。池中一口,上有王澍所书“天下第五泉”横额。清乾隆汪应庚凿池时所得,后于其上复井亭。岸上一口系明僧沧溟所发现;嘉庆中巡盐御史徐九皋为书“第五泉”三大字,刻石立于泉侧。西园原有北楼、荷厅、观瀑亭、梅厅等诸胜。今岸上之五泉亭、御碑亭、四方亭等,均已次第修复。
《文物》196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