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大地和心灵的文学

第四节 散文——踏进现实,望向远方

字体:16+-

广东是散文大省,散文作者多,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坛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广东散文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湾区九市散文作者的写作体现出来。近年来,湾区不少作家的散文作品备受关注,他们细致观察并记录生活,有对时代和民众的深度观照,有对自然的切身感悟,有对人文的深入体察,有对自我的追问求索,有对传统风物的深情回眸……这些情态各异的散文作品,立足于中国大地和岭南城乡,是新时代世道人心的真切回响。

吾土吾乡是作家的心灵依托,是写作的起点、情感的终点。许多湾区作家虽侧身城市,但很多都来自乡村。他们离开了农村故土,却仍然有着回首的意识和勇气,并以其写作承担起对乡村和农民应尽的责任,写出来多部触及时代痛点并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黄灯的散文名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曾在2016年春节引发了全国性乡村问题大讨论。2017年,她的新书《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仍以农村和自己生活于乡村的亲人为观照对象,讲述自己生命里无法分割的农村亲人们的境遇,通过这些典型或者非典型的样本,来展示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带给这个群体的磨难,以及挣扎无果后的悲怆与哀伤,追问着她大地上的亲人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体面且有尊严地活着。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民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内心的不解与困惑。在黄灯的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这充分显示了黄灯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思想的力量和承担的勇气。这部非虚构散文也因此荣登多家好书榜,拥有众多的拥趸者。

散文集《被掏空的村庄》的作者周齐林是万千进城务工农民中的一个。他从身边最亲近的人——父亲、哥哥、姑父以及自己入手,这些人都从熟悉的村庄来到陌生的城市,辗转在逼仄的出租屋、恶劣的厂房,爬行在城市无人知道的角落,过着最辛苦的生活,但他们就是要逃离村庄,因为在村庄他们更没有出路。所以一个个村庄已经被掏空,变成了一个个空壳。作者还以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村庄发生的人和事。祖父、祖母、母亲、哥哥、瞎娘、三婶都被他真实地记录下来。他们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从这个时代走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旦离开之后,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但作者以灵魂之笔,记录下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永远留在时光河流之中。这部作品用素朴的文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农民这个无声的群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洪湖浪的《哀我苍生》同样以人物志的方式,记录着底层的卑微生命,在城中村长大的少年志恒之死,中国式母亲隐忍而艰辛的一生,凝聚了底层民众的无力和无望,有催人泪下的写实力量。耿立的《消失的乡村》既有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的田园牧歌般的描绘,又有对现代都市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亲情日益淡薄的反思,饱含了作者浓厚的原乡情节,也彰显着作者对农民的悲悯。以上这些扎根乡村的书写,摒弃了常见的对田园牧歌乡村生活的诗意想象和轻飘飘的追怀,直抵时代的症结和坚硬真相。

散文不仅是记录时代真相的利器,也常常是其作者驰骋文人情怀、舒张文人情趣的传统文学领地。很多湾区散文作家也以散文书写个人生活和个人的风格意趣。这样,作者的生活痕迹和生命记忆、本土文化和地域风情、游迹所及之地的人文历史、山光水景和风土人情、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阅读思考都被写进了散文,也让湾区散文呈现出蔚为大观的丰赡。像卢锡铭的散文集《水云问渡》以写行走山河的行迹为主,笔力纵览宇内,思接千载,深究思理之妙,舒卷风云之色。“游”中有“思”,“思”中有“游”,或颂扬祖国大好河山,或关心底层民瘼,承韩愈、范仲淹之正脉,并具有新鲜之现代感。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深度融合。在他的笔下山有魂,水有韵,物有语,人有文,山水、阳光、风情、人物都有其独特意味和深刻的内涵,都可悟出其中生活的哲思和挖掘出其中人文的底蕴。融报告与文学、历史与现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而杨克的《我说出了风的形状》所涉及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其中有对文学活动的回忆,有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也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人生体悟,大到世界文化潮流,小到一个生动的文学关键词,读来充满诗意。另外,许石林的《清风明月旧襟怀》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皆不在话下;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提笔即成;内容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的韵味。许锋的《小城与大城》包含一百余篇,闲情逸致、人情世故、慈悲尽善、隽永气息,精心呈现给读者一方本质、清新、静谧、快意之天空,将睿智与思考的火石擦亮。盛祥兰的《童年春秋》则回溯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呈现给读者一方心灵的净土。其文体在小说和散文之间轻盈地跳跃,从时光中定格活泛的精彩瞬间。类似的作品还有李美玉的散文集《追影寻梦》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湾区散文作家也大量书写滋养自己的故土和地域文化。陈雪创作的《时光印格》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这部文集有很多刻下作者童年记忆、融入作者深刻思考的文章。但其挖掘本土历史、弘扬地方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担当亦从作品中流露出来,文集里大部分作品描写东江流域文化,带有浓厚的文化散文烙印。这充分显示出作者做本土文章,立足惠州,立足东江流域的可贵坚持。刘妍的《花城印记》写花城广州的花、花城的人、花城的生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写游走其间的感受,写生在花城的居家体验。她的脚步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游**,感受这个亚热带城市的风情和市民的生活乐趣。书中处处表现了她对花城的热爱和处于这方都市的思考。南海青年作家吴璧庄的散文《穿越历史的时空》长达一万多字,全文引经据典,字字有依据,句句有着落,通过大量史实和民间传说,穿越时空去追溯故土悠长的历史,把故乡一草一木的来龙去脉弄个水落石出,追问这里为何叫“九江”而不叫“十江”或者“八江”。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南海九江深沉的爱恋,也显现了作者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中山文化人曾毅峰和吴娟夫妇合著的《飞鸟相与还——南方城市观鸟笔记》绝对是这两年湾区散文的一份别致收获。这本书以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鸟为线索,串联起了作者三年多观鸟旅行中的点滴感受,记录了中山市辖区常见的120种野生鸟类,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主要的分布状况等,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博物类书籍。因为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作者有意识地在古典诗歌、古典文化的精神场域去激活现实的观鸟活动,去凸显观鸟与博物学及古典文化的关系,表达对古人的一种致敬,把观鸟、观自然变成贴近灵魂的精神活动。

改革开放后,报告文学在广东快速发展。原因在于报告文学在广东最能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广东报告文学把风起云涌的时代风云形诸文字,就能牵动时代敏感的神经,引发热点。近年来,杨黎光、陈启文、李兰妮等广东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在中国产生极大影响。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广东报告文学同样佳作迭出。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谢勇,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丹灶,创作出《丹灶创新密码》。这部作品首次系统地解密了丹灶这一曾经的“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如何以“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为抓手,走出一条振兴实体经济的新路。作者重点访问了丹灶的“力合星空·728创域”,访问了奋斗在丹灶的各种年龄、各地口音的企业家,探究了一个有清华背景的高科技企业孵化与服务机构,如何将各种创新资源汇集小镇,催化了整个小镇创新的深层原因,回答了再造丹灶成什么、再造丹灶有什么、再造丹灶怎么办这三个关键问题,并指出:一切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经济形态,都生长于官员与企业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互动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揭示了正是因为怀有一种怀揣梦想、敢于追求梦想的“少年气”,丹灶才能够迅速地形成现有的创新氛围。而徐肖楠的《护卫尊严:无悔生命与无限忠诚》则直达广东扫毒的现场,以12·29“雷霆扫毒”汕尾收网行动为中心,表现在前后两年延伸达760个日夜的时间里,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汕尾支队的官兵都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心血、青春和时光,换来了汕尾地区、中国以至世界的更纯净更安宁的生活。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武警官兵日复一日艰苦、危险、单调、疲累、充满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表现他们在普通平凡中所做出的特殊奉献和牺牲,以及他们的牺牲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幸福和价值。曾以工人作家著称的谢友义的报告文学《你看,你看,那美丽的安居房》也获得了出版,书写了上海援疆建设者、劳动者和当地基层干部的风采和精神品格。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在讴歌时代的同时,湾区报告文学也在关注时代的问题。像詹文格在他的报告文学《谁来拯救中医》中追问:中国是中药大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但是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到现在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只占3%到5%的份额——是我们中国人不行,还是中医药不行?在当代社会,中医既遭过各种争议和排斥,也有令人振奋的复兴和进步,可它发展至今到底是什么现状,遇到怎样的瓶颈?它的未来又在哪里?另外,刘深的《寻找沙飞·一个战地记者的影像战争》则把眼光投向历史,再现了著名记者沙飞传奇的一生,以沙飞的摄影实践为主脉络,逐一寻找沙飞的足迹,探寻了他的主要作品的拍摄实地,走访了他工作、生活的诸多遗址,试图向人们有依有据地讲述沙飞短短38年的生命历程,揭示他成功的奥秘,让后人更好地了解沙飞所摄珍贵影像的来之不易。

总之,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湾区的散文面对新时代的新现实,越过事物表象透视时代精神,调用各种艺术手段讲好广东乃至中国的故事,追寻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如何把现实转化成一种文学品质,使之成为文学的内在力量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