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通常把港澳放在一起来谈,似乎港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实际上,香港和澳门在各方面的差别比较明显,两地的文学差异也比较大,甚至两地文学交流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多。有鉴于此,这里还是把香港文学和澳门文学分而述之。
2017年,香港的文学活动主要围绕回归20周年纪念活动来展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联袂推出《香港名人访谈录》,访谈对象涵括政界、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名人。同时,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不少专栏、庆典书籍和报刊都刊发了纪念文字,还特设“香港文学及其研究”专栏,对香港回归后的文学现状乃至百年香港文学的历史和变迁进行梳理和总结,以示纪念。香港最重要的文学刊物《香港文学》杂志,在2017年7月号所做的“当代香港文学作品评论专辑”是这些香港文学纪念活动的重头戏。这一专辑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它们或追溯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如赵稀方:《〈伴侣〉之前的香港白话文学》等),或对香港回归以来具体文体(如散文、小说)的创作情况进行概括,或对具体作品的精神气质进行解读,抑或从作品出发去分析和发掘香港文学的特质。另一场香港文学的纪念活动则由香港文学的评论重镇《文学评论》发动,该刊2017年6月50期开设“《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专辑”,郑政恒、杨宗翰、潘步钊、李薇婷、马辉洪、区仲桃、颜讷、邹芷茵、卢伟力等知名学者共同发声,呼吁香港能全面书写香港文学史。8月51期,香港《文学评论》再发力,以“文学香港论坛”专栏刊发7篇文章,对香港新老作家(如陶然、黄河浪、卢文敏、陈锦德、西西、葛亮、钟晓阳)的作品展开讨论。另外还有《香港文学》杂志增刊所主办的“回归20年香港短篇小说展”,52篇香港各时代的小说再次集中亮相,港人港味记忆扑面而来。这些基于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由香港本土文学人士所发起的诸多纪念性文学活动深刻地反映了在香港社会急速的变动中港人生活的精神恐惧或不安,和在动**不息的时代中期待打捞正在消失的本土记忆、建构相对稳固的本土品质的努力。
与这些文学活动背后隐藏的香港社会深层的不安相一致,香港本土的文学对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有类似的表达。香港城市发展的节奏快,让港人曾经熟悉的码头、渡轮、骑楼、木屋、小店、街招吊牌、二楼书店等可能会一夜消失;再加上政治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冲击震**和不确定性,让香港的消失美学兴起。严飞慨叹最早公屋“石硖尾邨”的消失。潘国灵的首部长篇《写托邦与消失咒》2016年问世,《消失物志》2017年又随之而至。《字花》2016年第62期推出“我消失,但难以割舍——潘国灵小辑”,写者有李薇婷、黄爱华、洛枫和邓正健。梁文道《一个终将消失的香港》,重新审读西西1995年的《飞毡》,飞毡会飞,浮城会升,经自障叶覆盖的肥土镇的一切人事也会隐形。2017年香港书展,各行各业关于消失的书籍在书展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消失,正在成为香港文学乃至近年香港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共同主题。港人发现消失,关注消失,其实是在寻找和凝聚本土记忆,力图形塑港人的精神共同体,为港人构筑共有的精神归宿。这种共同心理的传达,既与香港特殊时期的社会转型直接相关,也显现出城市文明在高度发展后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某些深层次问题。
“港漂”的文学写作成为香港文学的新现象。据统计,二十一世纪以来,大批来港求学、求职的年轻新“港漂”已达15万,占香港人口的2%。这些赴港的新一代“港漂”大都教育背景良好,生活优越现代,他们当中的写作者把自我在香港自在漂流的经验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构成了香港文学的独特风景。被称为“漫游者”的作家周洁茹自2015年在香港回归文坛,创作成果丰硕,2017年共发表17部中短篇小说,2篇微型小说,15篇散文,接受了5次访谈。她的小说集《到香港去》收录近年来的十几部短篇小说,书写故乡小人物的生活与梦想,描述生活的无情挤压与撕裂,生存的无奈与不甘。另一部小说集《香港公园》由单元小说的形式构成,刻画了三个“港漂”女子,不仅细致地描写她们在生活、感情中的挣扎和无奈,还以外来者的身份观察香港人,以细腻的文字描绘香港百态。她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朋友圈,全世界的动物园》记述与故人重逢,追忆往事和爱情,又笔涉美食、电影、风物。作为一个从内地漂泊到国外,又回到香港定居的写作者,周洁茹从现代“港漂”的无根状态出发,诉说香港新人类飘移不定、变动不驻的凌乱故事。年轻“港漂”严飞新虽非港人,却居港多年,著《城市的张望》,共24篇文章,第一、二辑细描社会众生相、人情风土、市井日常,阔论书写者身份、香港的建筑变迁、制度建设、风水生意经、成功标准、拱廊街、专栏文化、电影镜头,写来潇洒从容,有浓郁的专栏风,第三辑为访谈录,访谈8位香港年轻艺术家。全书以整体的眼光分析港城、港人、港声特性,捕捉香港城市文化的特征。“港漂”文学在香港的兴起,表明内地文化被新移民们带入香港,正在丰富乃至反哺香港的文化,香港文化单向辐射内地的情况有了改变。
当然,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香港文坛仍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多元化、世界化、杂糅化,新老作家从不同的声道发声,充分显示香港本土文化的丰富、驳杂和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形成的自我创新的能力。2017年7月,花城出版社推出“香港文学新动力”丛书,包括唐睿的长篇小说《脚注》、麦树坚的散文集《琉璃珠》、谢晓虹的短篇小说集《雪与影》和陈苑珊的短篇小说集《愚木》。唐睿的《脚注》描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安置区”这个香港底层社区的各色人等的生活,曾获第十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麦树坚散文着意于城市风物的地志式考辨,文章里隐藏着他的抽离与观察,从文学角度回看生活。《雪与影》是谢晓虹的短篇小说集,以香港城市生活为题材,以身体的异化表现现代社会的荒诞性。陈苑珊的小说集《愚木》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描绘现代社会的病态和荒诞。四位青年作家风格不尽相同,但作品中透露出的香港社会图景、语言习俗、文化氛围,都构成了万花筒似的香港城市文化。陈浩基的推理小说《网内人》荣获“亚洲周刊2017年度十大小说”奖。《网内人》借用了网民凡事无限上纲的现象,抽丝剥茧还原一个少女自杀的真相,探讨人普通的平庸之恶如何纵容罪犯,如何扭曲人性。《香港文学》总编辑陶然先生既是扶植香港文学力量的园丁,也是香港文坛辛勤的耕耘者。2017年4月,陶然先生的散文集《旺角岁月》问世,比之前的文集《风中下午茶》在选文数量上有所增多,特别是增加了出国行走的随笔,视野更加广阔,精神容量广大。自2017年5月起,他应香港《文汇报》邀约,撰写专栏“昨日纪”,已发表的文章集中回忆了与学者交往的趣事,文笔生动,摇曳多姿。潘步钊散文集《读书种子》收录阅读随笔,显示出作者深刻精微的文学见解。陈国球散文集《香港·文学:影与响》[127]收录随笔短文、读书笔记、谈论笔录,清淡雅致。廖伟棠的诗集《樱桃与金刚:诗选2013—2016》中,诗人以香港为基点,省思个人和时代的命运浮沉。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赵雨乐的《近代南来文人的香港印象与国族意识(三卷合订本)》,此书以时间为线索,综述晚清至现代文人及其相关社群来香港以后的国族观念,透视近代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地缘文化关系。
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香港文学作品更多局限于“我城”的想象,缺乏大作品,但香港文学的开放、多元对幅员辽阔的内地文学仍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香港文学的异质化存在对大陆文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对于香港文学的驳杂,澳门文学要单纯很多。澳门地域小、人口少,但其文化版图却并不狭小封闭。澳门开埠400多年,一直与整个世界相通,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染,与西方文明有着深广的联系,在文化上又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从未割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方式。再加上澳门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使澳门的作家可以在闲适、宽容、自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里去感受和书写,让澳门文学有一种沉静和从容的气象。澳门文学不似内地文学追求磅礴气势,抒写时代风云变幻,也不似香港文学的敏感,而是洋溢出自在随性的惬意。长期以来,澳门文化和澳门文学就在这种悠然的格调中、在澳门相对狭窄的文化空间里延绵。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澳门文学开始日益走出澳门,特别是向广阔的本土回归,内地移民潮使澳门与内地、香港的文学互动开始频繁,像曾敏之、刘以鬯、饶芃子、潘亚暾、陶然、潘耀明、许翼心、傅天虹等名家都是三地文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近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让澳门文学回返本土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澳门文学融入本土的第一件盛事是,1月21日第六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颁奖礼暨第三批《澳门文学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澳门科教文中心举行。该活动由澳门基金会、《人民日报》文艺部、散文选刊杂志社、上海文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及天津开意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设立于2004年,通过连续六届大赛活动,充分展示出海内外文学家心中的“澳门印象”,使澳门的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澳门文学丛书》由澳门基金会与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合作出版,至2017年1月21日已出版56部,涵盖澳门老中青三代作家,一直是澳门作家集中亮相内地的最重要舞台。第三批丛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及评论共13册。《澳门文学丛书》已经成为凝聚澳门作家、集结澳门作品的一个重要平台,必将加速澳门文学进入内地、融入内地的节奏。
澳门最大规模的年度文学盛事——“隽文不朽”澳门文学节于2017年3月4日—19日举办,再度为澳门带来多位屡获殊荣的国际知名作家、诗人、电影人、音乐人及视觉艺术家。澳门文学节自2012年开始举办,其规模、内容及区域影响力都在不断上升,主办方在继续专注于华语文学和葡语文学的基础上,亦开始放眼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及文学创作人,使其已然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亦是全球首个汇聚中国与葡语系国家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文学交流盛会。这一盛会从一个方面加强了澳门文学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澳门文学对本土的进入和参与。
为改变内地文体坛和普通读者对澳门文学知之不多、澳门地区的作家和作品在中国文坛知名度不足的状况,《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澳门当地的《艺文杂志》于2017年底合作推出了一期“澳门文学特刊”,精选推出22位澳门作家的作品,这一活动将澳门文学的新现象和新热点集中推送到大陆读者面前,也让澳门文学集中亮相,对扶植与鼓励澳门文学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让澳门文学集体回归中国本土的文学现场。
在成功推出“澳门文学特刊”的基础上,2017年12月《艺文杂志》成立了“中国艺文出版社”,2018年1月,还成立了非牟利社团“澳门艺文传播学会”,旨在搭建艺文平台,竭诚为广大文学、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服务,崇尚名家,扶植新人,同时主办或承办各种展览,组织雅集、作品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出版社和传播机构的创办,必然会成为澳门文化艺术品成果推广的平台,在增进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澳门的稳定、安详和自在的小城气息,使作为小城文学的澳门文学染上了一种休闲生活的情调和春风化雨般的温和性。近几年,澳门文学仍然保持着这一小城文学的基本步调,创作以海阔天空、娓娓道来的散文随笔为主。像收录在《上海文学·澳门文学特刊》中两位前辈澳门作家邢荣发、林中英的散文《飞沙走奶+广府面》《山好还是园好》《陈皮日月》,从最简单的澳门吃食开始,写澳门人点滴平凡而又富有情趣、带着深远记忆的生活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澳门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穆欣欣的《当豆捞遇上豆汁儿》一文中,作者以长居北京的澳门人身份,以澳门人的眼睛看内地,以中国心思澳门,以得天独厚的经历和比较文化视角为文,形成小中见大、举重若轻、平实中见机杼、沉静中显灵动的独特文风。杨开荆在《图书馆人孤独时》中书写作者作为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十余载的文化人,在孤独中面对自我时,思考自身行业和人生的丰富感悟。悬壶济世的谭健锹写出《炉石塘的日与夜》,来记录自己行医、写作之路的坎坷,吐发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或分享自己观影、观展、读书的心得。学者李嘉曾的《且行且悟》书写人生记忆和行迹,怀念亲友、追思历史,视角独到,文字精美。吴淑钿的《还看红棉》同样以文字来承载作者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以此纪念作者在澳门小城成长的单纯的日子。资深媒体人贺越明的《海角片羽》囊括对生活现实的描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实的探索、对前辈文人的缅念,不时闪现古今交汇、中西碰撞的思想火花,显示了作者广博的见闻、开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绪。
相对于散文,澳门这两年在诗歌和小说方面的写作就相对弱势,重要的作品集有:著名诗人太皮2017年推出诗集《一向年光有限身》,既抒发对生命中消逝的人和事的哀伤和纪念,同时亦表达对眼前人眼前事的珍惜与爱怜。卓玛的诗集《我在海的这边等你》则飘溢着浓浓的格桑花香,散发着清清的荷花气味,尽显细腻柔情,唯美走心。何贞的小说集《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再现澳门底层和其他不同族群在同一座小城中的生活,描绘出了澳门不同阶层丰富多歧的生存图景。陈志峰的小说集《寻找远方的乐章》中的几部成长小说,致力于探讨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代价和可能的人生收获,其他几篇小说则以澳门某一历史时期作为背景,尝试勾勒出澳门人的独特共性——善良、温情、包容、和谐,为澳门人塑像。
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澳门文学收获不一定是特别丰赡的,挖掘澳门深处的文化积淀,加快回归大陆本土的速度,从纵深的文化母体中吸收更多的营养,或许是澳门文学走向厚重的可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