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亲子无障碍沟通50招

36 掐灭男孩手中的烟

字体:16+-

Q:

因为工作原因,我家里一直放着不少香烟。昨天回家清点时意外发现少了几包烟,我立刻意识到也许是儿子拿去了。我不动声色,跟着孩子上下学了几天,果然发现孩子正在抽烟。我很生气,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烟民,但因为应酬,一直没办法戒掉,现在孩子高中就吸烟,这可怎么办呢?

A:

根据科学调查显示,很少有人在 25 岁以后才开始学吸烟,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一旦学会抽烟,他一辈子都可能就离不开烟卷了。更为惊悚的数据在于,不少的人甚至是在 15 岁以下就学会了抽烟。

抽烟的危害不用赘述,要想将青少年抽烟的恶习扼杀到萌芽状态,就应该了解他们吸烟的动机以及原因。

首先,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时期,他们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朋友、同学、同伴的压力。伙伴的激励和攀比作用最容易强化个体不正确的吸烟态度与信念。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同学在一起聚会娱乐时,假设有一个人不停地给其他人敬烟并且怂恿,就有人开始尝试并学会吸烟。

其次,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孩子们长时间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而克服这些困难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又不足,所以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弱,不少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在吸烟行为上寻求心理慰藉,学会了吸烟的恶习。

另外,还有不少孩子是受老师、父母、偶像或其他尊敬的人的吸烟行为的影响。我们人类习惯的形成都是一个学习、模仿、逐步定型的过程。老师、家长的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往往起到误导作用,并且使得反吸烟教育的说服力下降。还有现在影视、漫画、小说里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吸烟行为都会对青少年吸烟心理产生极大的误导和不良影响。这种误导使吸烟行为逐步定型,即使过了青春期,这种定型的行为仍不会消失,反而会一直延续下去。

更有甚者,是以善的名义作恶,不少人坚持认为吸烟有一定的益处。有的学生认为,读书这么辛苦,难免头昏脑涨,但是一旦抽根烟,脑子立刻清晰起来,抽烟能有助于学习;还有些青少年由于受社会误导,认为只有抽烟才能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和气质,能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成熟男人的一种社交方式;更有啼笑皆非的观点认为,抽烟是社会交际的必需品,还能增加国家税收,甚至能降低失业率!许多人都是由于这些错误认识而逐渐养成抽烟行为。

所以,要想孩子不染上抽烟的恶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提前做好预防教育,打好“预防针”,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吸烟的环境。就如同来信的这位家长,就算你因为社会交际不得不抽烟,也请你在家里不要抽烟,不要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放一些香烟,做一个不好的带头作用。同时和孩子好好沟通,让他明白,吸烟既不酷,也不能显得他深刻,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要从思想角度让孩子明白吸烟的害处,而不是单纯的指责。

古人有云:“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抽烟上了瘾,想戒掉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针对青少年,我简单谈一点我的想法:

1.戒烟的时间点:没有未来,就从当下!青少年的烟龄并不长,可以采用直接不吸或者逐渐减少吸烟次数的方法,成功并不难。

2.立刻丢掉所有的香烟、打火机,和一切**划清界限。

3.远离损友,避免和抽烟的不良伙伴接触,并远离抽烟场所。

4.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而不是求助香烟。

5.烟瘾来时,要学会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分的口香糖,或者去运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6.坚决拒绝香烟的引诱,给自己一些正能量,告诉自己:戒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的健康,再吸一支烟足以令戒烟的计划前功尽弃。

尚阳讲故事

列宁从少年时期就学会了抽烟,并且有点沉迷于这个嗜好。因为列宁自幼身体就不大好,他的母亲十分担心他的健康,于是就力劝他戒烟。母亲对列宁列举了吸烟对身体有害的种种理由,然后向他指出,吸烟还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列宁自己没有挣钱之前,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是几个戈比的支出——也是不应该浪费的。当时,列宁还只是个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工作以及收入,全家都靠抚恤金生活。听完母亲的话,列宁很羞愧,毅然戒了烟,并且终生不吸。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在办公室墙上贴上“禁止吸烟”的纸条。在有人不遵守规定依然吞云吐雾时,他生气地当众撕下纸条,指责那些犯错的干部,并且嘲讽他们说“免得糟蹋规定”;后来的一天,列宁去参加义务劳动,一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看到列宁很激动,出于敬仰给列宁敬上了一支烟,列宁谢绝了,并且幽默地笑着说:“同志,你在战场上和敌人勇敢作战,那么,请也和香烟英勇作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