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亲子无障碍沟通50招

43 了解并引导孩子的“交际圈”

字体:16+-

Q:

尚老师您好,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想请教您一些关于孩子交际圈方面的知识,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呢?期待您的答复。

A:

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活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侵蚀,也是为了朋友。”人活在世上,离不开朋友,而你朋友的档次,也决定了你的品位。交友是青少年成长阶段非常重要的事情,朋友伙伴之间常常是互相模仿、互相影响,彼此可谓是无所不谈,可以互诉苦恼、互相同情,孩子们可以从伙伴那里得到温暖和力量。

但是,因为年轻,很多孩子在交朋友问题上,往往缺乏认真的考虑和选择。要知道,优秀的朋友可以互相勉励、互相帮助,在你意志消沉的时候给你动力,帮你指明前行的方向;在你困苦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重新振作起来。而损友,只会腐蚀你的意志,浑浊你的心灵,在你需要援助的时候视而不见。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有什么样的“交际圈”很重要。

在交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铭记的是,不要为了交朋友而去交朋友,朋友贵精不贵多。古人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称之为挚友的,有一两个足矣,交一个重情重义、对你付出真心的朋友,胜过交 10 个口是心非的朋友。

其次,要有宽容的心,容纳和自己意见不一的朋友。论语有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能做到大公无私,而小人却会结党营私。如果我们一直和一群意见一致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彼此认同的环境中,我们就很难从朋友的身上吸取新的观念和思想,难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就像村落里骄傲的大公鸡在没有见到孔雀之前,一定认为自己的羽毛是最漂亮的。只有结识一些差异化的朋友,我们的思想和眼界才能得到开阔,才能意识到我们的局限,提升自己的段位。

而在交际圈中,有些人就算成不了我们的朋友,但他们智慧的闪光依旧可以照耀我们的思想,古人说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行为比较恶劣,境界也不高,我们不认同他们,但对于有时他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些内容还不错的观点,聪明的人就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就对他全盘否定。

同时,家长们需要知道,孩子的交际圈越广,他能获得的信息量就能越多。孩子们不仅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也要学习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交流,那么,家长如何带领孩子们去扩展交际范围交朋友呢?

一、走进核心亲邻好友圈

这是我国目前最常见、最有传统的一个交际圈。曾经,“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关系是鱼水情般的亲密。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大家都搬进了高楼大厦,邻里之间形同陌路的也不少见。我觉得,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多玩耍,这样比较便捷,同时也很安全。

亲朋好友自然不用说,多与这些熟人走动,让孩子们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交往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扩展同学圈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校教育的相当一部分价值是由同学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得来的。这些交流与切磋,能使学生的思想变得锐利,会激起他们的雄心,开发他们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些碰撞还能启发他们对未来的新的希望、新的理想。固然,书本上的知识很有价值,但是学生们由彼此的交流沟通中得来的知识与体悟,更是他们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三、参与集体活动圈

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所以,交流也越来越便捷。现在针对青少年的集体活动也越来越多。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活动,有条件还可以参加跨国、跨地区的夏令营。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也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和他人交流、协作。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个人项目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而这些都是现代独生子们缺少但又重要的人生历练。

另外,例如捐助山区儿童上学、到孤儿院服务等形形色色的爱心公益活动,家长们也可以带孩子们去参加,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也能培养出他们的悲悯之心,同时锻炼他们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

四、享受户外运动圈

在现代社会相对更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其实缺少伙伴,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让孩子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和享受,并且这不像大多数课外补习班里上课时孩子们仍旧各自学习,而是让孩子们形成一个团体,彼此合作或者竞争。体育运动的游戏性质让孩子们精神更松弛、性格更开放,接触同龄朋友时,更容易拉近距离。

此外,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郊外、公园等公共场所去玩耍,让他们有机会观察、接触不同的人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与初次见面的小伙伴一起玩,有助于提高孩子心里对陌生环境、人群的适应性,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当人和人彼此心心相印时,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打造出良好的交际圈,让孩子展示自己、打造自己,生活就能更加精彩。

尚阳讲故事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至今都被传为佳话。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