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尚老师,您好,我最近参加一个安全讲座,里面的老师提到,男孩子也要注意安全,小心性侵害。我听完后很震惊,原来男孩子的安全教育也很重要!因为我家就是一个男孩,并且长得十分秀气,但我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希望老师您能在这方面给我讲一讲。
A:
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开展过一项在广东、浙江、湖北、陕西、黑龙江、北京 6 个省市的 4327 名学生中的不记名调查,调查表明,男孩涉及的性侵犯行为的实际发生率和女孩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区别,差距只在 1%~2%左右。
因此,他们认为,导致儿童受到性侵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实发生的概率对男生和对女生都是差不多的。专家们还发现,性侵害往往发生在熟人间,比如邻居、同学家长、某些同性恋等,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他们往往通过对孩子好取得孩子的好感,在后期他们很可能利用孩子的无知和幼稚,做一些性事。孩子往往很害怕又反感,但不一定敢说出来。
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都会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性侵犯。所以我们对女孩子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被男孩占便宜”、“不要在同学家留宿”等等,而对男孩子呢,却觉得他们不去惹这方面的麻烦就行了,还需要担心吗?最多是叮嘱男孩子不要在外边惹是生非,不要结交坏人等等。其实,男孩子在性安全方面,与女孩一样,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保护。
而恰恰因为家长、老师很少能够考虑到男孩子也可能遭到性侵害,并且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也少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一旦男孩遭遇到这样的变故,就会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办才好。
有一位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北方人很喜欢去澡堂泡澡,有一天,公共浴室人很少,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不断东张西望,后来和一个大约十三四岁的男孩攀谈起来,过了一会,他带着孩子去了无人的桑拿间。几分钟后,孩子的父亲发现孩子不见了,一寻找,竟然发现那个男人正在玩弄孩子的**!
试想,如果这个男孩子清楚自己可能会被不怀好意的人性侵害,在开始就肯定不会跟这个陌生男人去桑拿室。所以,提前告诉男孩子这些潜在的危险,就好比给孩子打了一针预防针,孩子在交往或接受邀请初期便能提高警惕,至少不会仅见过一次面就轻易随生人外出。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性别意识,让他们知道男女有别,不要犯错误;接着,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是自己的隐私器官,不要因为“性”就羞于启齿那些隐私部位,不仅要让孩子有正确认识,还要告诉他们这些地方除了医生检查等特殊情况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能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身体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人可以违背你的意志随意触碰你。每一个男孩,都应该把这些记在心里。
中国人都是内敛的,说到这方面的教育,无论父母还是老师总觉得这样的事情说不出口。其实,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必正式地把它作为一个很大的话题来讨论,而是尽量用科学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些常识,不必遮遮掩掩。家长态度端正、严肃了,孩子才会有坦**的心态,才会重视这个问题,也不会有太多的羞耻感。谈话的地点也可以多样化,无论是饭桌上、还是闲聊中,把某一件已经发生的案例,作为故事说给孩子们,将故事中要注意的点都清楚地告诉孩子,这就是性安全教育。孩子们不遇麻烦最好,一旦遇到麻烦也不至于乱了方寸,至少他们还能清楚——我应该怎么办,我能够怎么办。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遇到有人意图不轨,在这个时候不要胆怯,要尽力引起公众注意,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公共场合搞性骚扰的人,都是害怕见光的人,他们就是看准了孩子们性格软弱的特点,所以才肆无忌惮。在公共场合,一定不要害怕,要勇于呼救。另外,很多性侵害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孩子们出门在外时,要想清楚: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去什么地方;与他人沟通时候,“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同时不允许对方做你不同意的事;你是你身体的主人,谁都不能强迫你;当陌生人强硬时,你也不必礼貌;危险时刻,要想办法脱身,但要记住: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社会上风气并不好,性犯罪和性变态者的活动相当频繁。面对这种情形,男孩子也应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一时冲动就脱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圈,独自闯**,去网吧过夜、去外地游**,从而把自己置身于孤立无援、缺乏保护的危险境地。而如果真遇到这样不幸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害怕得哭吗?惊慌失措?羞于对人说起?不,沉默只会让更多的人受害。在整个事件中,你是受害者,如果你惊慌、害怕,并羞于启齿,对方就更会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你受到的伤害会更大。越早把真相“捅”出去,心理伤害的程度就越小,就越能在医生、老师、父母等的帮助下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无论是家长还是心理咨询师,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帮助遭遇“性伤害”孩子康复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帮助其恢复信心,恢复其“自我价值感”,让他相信,不幸的经历不会降低自己的生命价值,只会让他变得坚强,同时要让孩子坚信自己是可以获得异性的尊重和关爱的。家长和心理咨询师要对孩子给予真诚的鼓励,传递出一份真切的理解,帮助受害者“接纳自己”是康复的标志和开始。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坚定而明确的正向回应能直接针对其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会有效缓解受害者内心的“耻辱感”,会有效帮助其完成“自我认知”的重建,促其“提升自我价值”。
尚阳讲故事
2013 年,为了引起公众对男孩性安全、性保护的意识,中国台湾教育部门特意制作了《如果早知道男生也会被性侵》这一短片,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台湾舆论的震动。剧中台词“不要啦!杰哥”,成为岛内青少年流行语,也唤起了很多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部影片流传到中国内地以后,同样引发了全民的讨论和思考,在互联网上也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点击,促进了家长和社会对男孩子安全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