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困惑并不比自己的孩子少,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他们面对孩子的一系列问题,开始焦虑,甚至经常性失眠。我深深理解这样的父母。正所谓付出越多,失去越多,青春期孩子会让父母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而且,最让父母受挫的是,孩子对同学朋友的关心和信任超过对自己的父母。
一个妈妈说:“当我发现,在我儿子的心目中,我根本不值一提时,心里哇凉哇凉的……”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对朋友和同学更重视呢?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已经变得敏感,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看重自己在同学和朋友眼中的形象,更在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越是不自信的孩子,这方面的表现越突出,比如我遇到的一个叫木子的孩子。
木子的家庭不太幸福,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有过一些暴力冲突,这让木子心理上变得十分敏感脆弱,性格也变得内向,她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是少言寡语,很少交流,父母有时问她学校的事,她也是草草答复。唯一让她高兴的事是,她的身边有两个好朋友,只有她们才理解她,爱护她,所以,无论她的朋友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她们。而对于父母,她却恰恰相反,他们争吵时,她自己紧闭房门,戴上耳机。父母说,感觉木子对他们很冷淡,她平时脸上看不到什么笑脸,但接到朋友电话时,却有说有笑,这让他们心里极度不平衡:为什么孩子将快乐和好脸色都给了同学朋友,给父母的都是冷漠和不搭理呢?
木子的经历基本上代表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其中也包括家庭幸福的孩子。一到青春期,他们对同学朋友的重视程度就远远超过父母,父母会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疏远。他们除了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还开始花心思打扮,重视交友。这时候父母的关爱反而让他们厌烦,和同龄朋友在一起他们明显更愉快,这对于辛苦抚养孩子的父母而言,无异于一记暴击。当受到冷遇或者被顶嘴时,大多数父母失落之余,会忍不住唠叨和指责,一边抱怨孩子不懂事,一边在心里留下一个心结,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骤然下降。
为什么青春期时朋友比父母更重要呢?
首先,青春期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挣扎时期,也是必然经历的“身份危机”阶段,这时期父母感觉走不进孩子的心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个阶段的孩子,首先要通过交友来表达自我。他们注重同龄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更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融入自己认同的同龄人群体,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展示自己个性自由的一面。相比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他们更在意同学是否喜欢自己。因此,他们会花更多时间与朋友在一起,也更愿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事情,对于父母,则是敬而远之。
其次,同龄人容易产生共鸣。大多数父母喜欢讲大道理,担心孩子走歪路,每天都要上点心理课、政治课,时间久了,孩子的耳朵都自动关闭了,但同龄人的话题是他们共同关心的,喜欢的动漫人物、游戏、影视、书籍等,都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交流的欲望。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父母说起孩子就摇头叹息:“你说了一堆,人家直接就丢过来一句,你不懂!”在青春期孩子心里,父母再也不是那么万能的了,随着他们知识面的拓宽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甚至有时候会自大地认为,父母根本不懂他们的作业、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朋友,当然,也不懂他们的世界。
再次,友情可以弥补缺憾。青春期孩子的感情敏感又脆弱,他们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伤害,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木子一样,父母吵架,在她心理上留下阴影,让她不敢敞开心扉,但青春期的来临,让她有了向外关注的兴趣,交友则成为她修复自己创伤的机会,因为有了好朋友,她的情感又获得了新的出口,她从好朋友那里得到爱护,找到了家庭的替代,她的心理因而能够变得更积极快乐。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情感丰富,如果没有友情,那对他们而言将是一种灾难。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重视朋友超过自己的情况时,要理性提醒自己,这是有利于孩子青春期成长的,而不是孩子变成了“白眼狼”。面对青春期孩子忽略父母的行为,有智慧的父母常常选择这样做:
一、将自己变为“风筝人”
允许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探索,热忱地对待友情,又能在危险的时候及时拽回他们,还能在孩子需要依靠和倾吐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当然,这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体察和自我控制能力。对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父母,非常适合采用这种得体的方式。当然,我也理解那些为此气恼,因而对孩子不闻不问、爱答不理的父母,毕竟付出的心血和孩子给予的回报反差太大。而事实上,这只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一种行为,等到孩子过了青春期,他们的大脑会恢复理性思考,也会有更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控能力,他们对于父母的态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以前。
二、给予孩子友情的引导
青春期的友情是美好的,也是冲动的,有时候还是迷茫的,虽然孩子对于朋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父母,但父母仍然要坚持给予他们同样的爱护和适当的引导。
我身边曾有个孩子,青春期时,和班里的几个调皮的孩子常待在一起,那些孩子抽烟,也怂恿他一起抽;那些孩子出去打架,也叫上他。他跟我说:“我要不跟他们一起的话,会让他们看不起,也会受到他们的排挤,没法混。”父母为此经常和他吵架,批评他的那些朋友都是小混混,会把他带坏,结果孩子更加逆反,非但没有离开那些朋友,反而出于“正义”,批评父母眼光狭窄。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有些孩子,为了“友情”,一味地让步,迎合别人;还有些孩子,为了“友情”,甚至做出犯法的事,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这种友情显然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的引导在此时就至关重要。但若是当面批评他的朋友不好,孩子一定会保护朋友,对抗父母,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或者事例,告诉孩子怎样选择正确的朋友,维护友情时要有的基本底线和原则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优秀,自然会吸引很多的朋友,而不需要为了友情失去自我。
友情是青春期最美的花,即便多年以后,也依然是每个人成长中的一笔财富。被暂时忽略的父母,不但要宽容以待,理解孩子过于重视友情的行为,还要理性地指点他们,让他们享受积极快乐的友情,不要错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