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被两个悲剧刷屏了:
上海 17 岁的高二男生,与母亲在车内发生争吵后,一时激动,打开了车门,直奔桥边缘,一跃而下,没有任何思考。整个过程仅有 5秒钟,却对一个家庭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事发原因是,儿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母亲批评了他。事后,网络上差不多有 500 万人留言称,孩子太自私、脆弱。
四川 15 岁的初三学生,服下农药自杀,并用手机留下服药前 8 分钟的“直播”。视频中,男孩说他要烧书玩。他一页一页撕下语文课本,然后在盆子里焚烧,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自言自语:“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错误,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吧。”“一个人毁掉其他人,他(她)的存在是不是错误?”……烧完语文课本后,他仰头喝下农药。事后其父母称,孩子当天曾被老师处罚,老师告知母亲后,父亲也打电话批评了孩子,孩子可能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
令人悲痛的是,近年来,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大家在呼吁父母注意教育方式的同时,又叹息孩子的心理过于脆弱,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冲动之下很容易选择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青春期孩子遇到挫折后,反应尤为激烈,比如跟同学闹矛盾可能导致孩子打架斗殴,成绩不理想可能导致自卑抑郁,被老师或父母批评指责可能导致轻生,等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起伏大,面对挫折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孩子很容易就失去自信心,畏畏缩缩,有些就会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两个男孩一样,选择绝路。所以,家庭永远是培养抗挫力的起点。
什么是抗挫力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发现:在人生的挫折与困难面前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即逆境中的反弹力或恢复能力。
培养孩子抗挫力的关键,就是引导孩子学会从容应对压力。这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一、给孩子历练的机会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过于保护,帮孩子绕开所有的挫折和陷阱,不给孩子锻炼心智的机会,那么孩子遇到一个小挫折,就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想让孩子能够坦然面对压力,父母在生活中就要学会放手,给孩子磨炼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学会直面生活中的困难,然后在经历中体验到人生的无常、求而不得、求之不能、遗憾、后悔、失落、被排挤、不被理解,等等。这些是人在成长中必须学会去接受的事情,越早经历的孩子,越能够获得坚韧的成长。比如上学放学,可让孩子独自乘坐公交车;出远门时,要求孩子自己做好计划攻略;孩子丢失东西后要自己负责找回或想办法弥补。总之,让孩子不依赖父母,自己思考,寻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
如果孩子成长得过于顺利,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束手无策。父母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障碍,培养孩子对于挫折的适应能力,这种方式因人而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来权衡是否合理。比如,有些父母喜欢盲目给孩子定学习目标,平时成绩都是 80 分左右的,突然要求他达到 95 分,孩子屡屡达不到目标,就容易变得不自信。“欲速则不达”,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目标调整到 85 分左右,并在孩子达到此目标后,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为制造障碍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越有挑战性越好,要避免过犹不及,要保证孩子够得着,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毅力,也能够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
父母都想保护孩子,但事实上,谁也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更无法阻止挫折的发生。所以,真正的保护是,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挫折,让他们自己学会处理失败,从逆境中反弹。
二、接纳孩子的挫败感
青春期孩子在遇到挫折时,难免会愤怒地发泄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强推孩子,不打击孩子,如果孩子愿意,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给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爱后,他们很快会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想出反败为胜的方法。只有感受到了战胜困难的快乐,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才会越来越强大。
三、鼓励孩子自我肯定
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疏导和鼓励自然具有重要意义,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都喜欢指责批评,一味地想让孩子反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前面说到的两个悲剧,都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后,又遭到父母批评,从而选择轻生,可见,父母不当的处理方式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如果父母无法管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一定要多培养孩子自我肯定的能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克服缺点,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要让孩子懂得,赢的时候不要骄傲,输的时候不要气馁,遇到批评不要愤怒,从而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四、发展特长兴趣,塑造孩子的耐力
比如坚持长跑,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同时还能训练孩子的耐心和毅力,培养顽强的品格等,提升抗挫力。所以,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体能运动的机会,登山、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身体素质不允许,练字帖、弹钢琴也可以让孩子静心,培养耐力。
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越早越好,因为孩子年龄越小,获得认知的代价越小。跌倒的时候不扶孩子,孩子就会认识到,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失意的时候“放任”摔打东西,孩子事后就会明白,摔打原来于事无补。虽然孩子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伤心难过,但他的世界不至于发生崩塌性的破坏,要不了多久,他就能恢复元气,就能从这些挫折中一步步成长。若是人为地推迟孩子经受挫折的时间,把小时候就该经历的挫折放到以后,伤害不会推迟只会加倍。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
所以,孩子的抗挫力越强,也就意味着他掌控命运的能力越强。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引导者。孩子到了青春期,问题复杂,性情多变,父母在包容理解孩子的同时,要重视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的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客观认识自我和冷静评价他人,学会排解消极情绪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增强毅力和韧性,有效地避免被挫折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