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

第三辑 我的“长生果”

字体:16+-

我的“长生果”[1]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传递有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图书馆和课堂。

少年时最迷恋的所在是图书馆,最向往的地方是课堂,这种向往和爱好一直延续到今天,可以说初衷不改。

所以,在记忆的荧屏中,最清晰的人物是为我讲过课的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最深刻的就是被老师讲得妙趣横生的课文。

而今,岁月嬗递,马齿渐增,我忘了近年的、眼前的许多事,却忘不了在小学、中学学习的那些年月。

我青少年时代的正式学历是初中毕业。在以往面对媒体的采访时,我无数次地说过“我的大学”“在人间”。

为什么是这样?说来话长,那就长话短说。我想说的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习的有限时光,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是最能教我常常追忆的美好岁月。初中三年,我深深铭记着所有给我授过课的老师,可谓师恩难忘。在后来成为作家的年月里,我曾以不少篇章写到了我的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

从小学识字起,我便热爱阅读,可在我们那个山头海角的偏远小镇,见到的书非常有限,于是我“贪婪”得“连一片有字的纸头都不放过”;上了初中,我对语文课的热爱有增无减。连续三年我都是语文课代表,参加了好几个课外兴趣小组,最为热情投入的就是语文兴趣小组;除此之外,我还当着学校黑板报的通讯员兼编辑。三年中,最教我兴奋的事,就是写作的“尖角初露”:初二第一学期那年我13岁,在刚创办的县级报纸——《玉环报》上发表了一篇小小说:《小风波》。(发表时,编辑添了“夫妻间的”四字)这一下轰动了全校,而“风波”二字,虽说与当时我们阅读的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小说《风波》断断不可同日而语,但作品那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那样渗入我心。

后来,我又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篇,“小作家”的桂冠从此戴到了我的头上。虽然,我一直没有把这些非常稚嫩的作品列为踏上文学创作之途的处女作(我的“处女作”一般是指1958年发表在省文联刊物《东海》上的短篇小说《我和雪梅》),但是,有一点我却无可否认:文学的种子恰恰是在高小、初中学习语文、练习作文时在心中埋下的写作的星火,此后也常在心头闪烁。

在漫漫人生途中,在遭遇无数挫折或人生最不堪的经历时,阅读和写作既是我感情的寄托也是我精神的乐园。

众所周知,比喻,是写作文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真情实感,更是写作者必具的“素质”。

我曾在《我的长生果》这篇小文中,开宗明义引用了比喻:“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每每忆及少年时代,我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是我对中学时代生活的鲜明回忆。

虽然这么多的比喻近乎“轰炸”,可当时我一口气用了这么多,并非是刻意堆积,而完全是彼时心情的写照。

“比喻总是蹩脚的”——少年朋友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贴切的比喻不仅仅是叙述语言的一种强化,更是一种创意,贴切美好的比喻,使叙述的对象更加形象化,能够教行文如流水,如乐章,能够增强人的阅读美感。

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关于书籍的比喻,同学们要是有心搜集的话,那真是比比皆是。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等。这里,我选用莎士比亚的这一比喻,不仅仅是因为莎氏说得好,更重要的是,这句比喻对当时的正处于成长的我来说,非常贴切。因为那时我对阅读的感觉真是如饥似渴,所以,“营养品”一词就显得恰如其分。同一事物,比喻是很多的,但是,在运用时,能不能挑选最准确、鲜明而又生动的一句。就看作者的眼光。

阅读于我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我家里后园有一面石墙,对着那驳杂的花纹,我会构想出这这那那的图景,完全进入一种痴想的状态,这种痴想当然是幼稚而杂乱的,但这种痴想——联想,也是开启大脑活动的一种“构思”,而开启这种心智的钥匙,就是阅读。

从小学到中学,不知写了多少篇作文。我在小学、中学的作文常得第一,也曾屡屡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曾记得老师有次让我们写《秋天来了》这样的作文,这个作文题写了不止一次,但这个命题却使我悟到了写作的要领,我不再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千篇一律地写“秋天来了,叶子黄了,一片片地掉到地上……”而是将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袍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老师在我的这篇作文中又圈又点,并又一次在班上朗读。

在这里,我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一个我所领悟的道理:写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应处处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我在这里强调了“与众不同”。这四个字也是作文能不能写得出众的要义。“与众不同”引申到一个作家的作品,那就是特色鲜明的创作个性,对作家们来说,也许,读者的最大的褒扬语就是“掩住作者名字、光看看文字就知道是谁的作品”。

这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个性特色。人云亦云的写作,没有创意,是写作的大忌。少年的写作到作家的“创作”,关键就是这个创造的“创”。

我所有的领悟,都是阅读于我的馈赠。

同样因为阅读,我又渐渐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开始,这做笔记当然只是单纯的记录: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这样做,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但我更想告诉同学们做作文的道理是:“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真情实感与借鉴模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它们的基础便是勤奋学习,阅读,也是写作的酵母,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绝不可能写出那篇800字的小小说“风波”。

“书籍,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含义不言而喻。而自觉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同学们,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