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天边救母亲

字体:1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河近郊,峰峦叠嶂,郁郁苍苍,绿树红花,鱼翔浅底,如诗如画。

一条装点得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坐落在秀丽景色之中。文化街的右前方,一个醒目的路牌标志——浩燕书画院,格外引人注目。

在书画院大堂里,经过灵魂洗礼的魏浩,焕然一新。只见他头发梳得锃亮,身着唐装。正在忙碌地指挥店员挂画及收藏的作品。在他的指导下,店员们小心翼翼地先将画卷用薄皮纸包裹好,外边再包裹一层报纸,再套在塑料袋中并系住袋口,随后将画卷包好后,有次序地平摆在抽屉里或画橱内,并在每层抽屉上贴上签条,在签条上注明内容、存放日期及修复日期,最后还要加上樟脑和防潮剂。

魏浩忙进忙出。不断地提醒挂画的店员,不要将画挂在生锈的钉子上及有污迹的墙壁上,也不要挂在阳光直射和风向对流的地方。

在布局典雅的画室里,爱情滋润下的董燕,显得格外神清气爽,美丽动人。她正在专心写生。

“小姨!”一声清脆的童音打破了寂静。

余琦带着孙子董大双和曾孙董晶晶来参加书画院启动仪式了。简短的仪式过后,余琦首先开笔,挥毫写下“人生如歌”四字榜书,随后,书画家们纷纷挥毫泼墨。他们或书写名言警句;或写意梅花,凌霜傲雪;或泼墨碧荷,出淤泥而不染;或展牡丹富贵,吉祥如意。书法家们篆隶楷行,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是诗的憧憬、生活的描绘、灵魂的写照。

当生命重新来过,余琦会以怎样的状态迎接这一辈子的崭新生活?董燕分主题绘制的组画《生命重新来过》,反映了母亲回归人间的生活状态。

第一个版块是“爱的呼唤”。组画的第一张《呼唤》:孩子们围坐在病床旁,轻轻地呼唤母亲回归人间。第二张《复活》:余琦复活回归人间,孩子们喜极而泣。第三张《回归》:余琦回到自己的家,祖传的床和椅子,还有当年搁在桌子上的照片,一切如旧,墙上挂着余琦收藏多年的绘画作品。

第二个版块是“崭新的生活”。第一张《学会爱自己》:上半生,余琦每天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迷失了自我,经历了生命的暂停和复活,她深深感到拥有的可贵。感觉过去的烦恼、纠结、得失和苦闷是那样微不足道。生离死别,使她顿悟生命有限,顿悟当下每一秒钟都是重要的。她明白了,学会爱自己,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才是生活的本来味道。画面上,余琦发型时尚,枣红色的毛衣配着黑色的长裙,坐在窗前静静地阅读。第二张《发微信》:余琦拿着手机,正在编发微信,重获新生后,她学会使用新的通信设备与人沟通,释放生活压力,寻找生命的快乐。第三张《拉丁舞》:余琦以舒展的舞姿,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展示着她回归生活的精彩。

第三个版块是“最美生活”。第一张《野炊》:海滩上,万里无云,小餐桌上摆满了食物和饮料,四世同堂的一家人席地而坐,一起野炊,其乐融融。第二张《踏青》:在孙子董大双的陪伴下,余琦漫步在郁郁葱葱的山间小路上。第三张《天伦之乐》:余琦在教重孙子董晶晶学习《三字经》《弟子规》。

第四个版块“自带光芒”里的简介写着:人们总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再一次来到世上,余琦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原本平凡的灵魂,闪耀出享受生命更要尊重生命的光芒。既要珍惜陪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程的爱人、亲人、朋友,还要尊重弱势的人、陌生的人……

第一张《乐活当下》:健康管理座谈会上,余琦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自然的躯体的存亡,不能限量生命的长度和质量,爱和灵魂能够穿越时空,快乐是健康的源泉,健康是快乐的保证,爱与快乐取决于精神的感受和灵魂的选择。第二张《特别的爱》:残疾儿童形体的缺失,是他们抹不去的痛,而他们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是人格上的尊重和爱护。画面上,余琦在孙子董大双的陪同下,到海河残疾儿童福利院捐赠书画、书籍和音乐播放器,希望把文化和艺术引入残疾儿童的生命当中,从“灵魂”上帮助他们康复。第三张《平等的生命》:大自然是孕育人类生长的母亲。尊重和珍爱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画面上,余琦正为被踩踏而弯了腰的小草、花朵,培土浇水。花草的生命柔弱,但是无辜。它们不是没有感知的空壳,它们也是有灵魂的,它们平平淡淡,但它们需要被尊重地活着。而人类往往因为它们的脆弱和微小,随意剥夺它们生的权利。自然界,不管是自恃重要的人类,还是弱小的动植物,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以最柔情的爱,善待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