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记载毕万成为魏氏始祖,发展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到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到被秦国灭亡(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5年),共四百多年的历史。魏国后来迁都大梁(今开封市),也被称为梁国。
文侯百年霸权
魏斯(?—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魏国开国君主,杰出的政治家。死后谥号文侯。
魏氏先祖与周王室同姓,被封在毕,故以毕为氏。晋献公时,毕万立下战功,被封在魏(今山西省芮城县),便以魏为氏,毕万成为魏氏祖先。
公元前453年,晋国列卿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掉了实力最强的列卿智氏,趁机将智氏与公室土地瓜分完毕,三卿成为事实上三个独立的王国。其中,赵氏获得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南部的土地,大致由韩氏占中间,魏氏东西各占一部分,国土很分散。魏氏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西面是秦国,北面是赵氏,东边是齐国,南边是韩氏、楚国,四面皆敌。
公元前446年,魏斯成为魏氏领袖。即位初期,他确定了紧密联合赵氏、韩氏,收拢人才,实施变法,以改变魏国危局的策略。
魏斯听说有个叫段干木的贤才,连夜登门拜访。段干木说:“不做臣子,不能见诸侯。”翻墙躲避。魏斯以上宾之礼对待段干木,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都要停车致意,表达诚意。车夫问他为什么,魏斯说:“我只是势力上富有,段干木却是道德上富有。”魏斯的诚心打动了段干木,两人得以相见。这件事传遍诸侯,秦国曾经想进攻魏国,有人劝阻说:“魏君礼贤下士,大家都称赞他的仁德,不能图谋魏国。”
魏斯还拜孔子的弟子、大儒子夏为老师,十分敬重他。一大批贤才追随子夏来到魏国,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魏斯又任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往西进攻秦国,连年击败秦军,占领黄河西岸大片土地,设置西河郡。任用名将乐(yuè)羊攻占了中山国,任用西门豹治理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甚至重用狄人翟璜(zháihuáng)担任国相。而这些人才,全都出身平民,无一贵族,魏斯这种不问出身、唯贤是举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投奔。
时值战国初期,传统的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制经济蓬勃发展,为了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实施变法,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魏斯为了增强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率先任用李悝(kuī)变法。
李悝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废除井田制,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确定土地私有,大建水利工程。改革军制,建立武卒制,使得魏国武卒成为战国初期战力最强的军队。实施法治,颁布《法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成为后世历代法典的蓝本。李悝变法成为商鞅变法的标杆,进而影响我国政治两千年。
不过数年,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魏斯为诸侯,是为魏文侯。魏文侯掌权五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策略,不仅奠定了魏国一百多年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其施政经验,也成为后世历代帝王效仿的对象。
惠王徐州相王
魏(yīng)(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魏文侯的孙子,魏国第三任国君。死后谥号惠王,又称梁惠王。
魏文侯去世后,儿子魏武侯即位。武侯自恃国力强大,逐渐改变父亲定下的三晋联合、全力灭秦战略,与赵国闹翻,又先后与楚国、齐国交战,四面树敌;任用吴起灭秦,吴起立功反而遭到猜忌,被迫离开魏国,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吴起出走之后,魏国贵族趁机掌握大权,又回到了任人为贵的老路。
魏武侯去世后,儿子魏即位,是为魏惠王。这时,魏国依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列国中的霸主。魏惠王盲目自信,继续错误地执行父亲在位时任人为贵、四面树敌以及破坏三晋联盟的战略。
魏惠王登基十年,分别与韩、赵、齐、秦、宋交战,两次败给秦国,甚至连丞相公孙座都被秦军俘虏。后来,魏惠王重用名将庞涓,打了几次胜仗,不禁产生了错觉,派重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名将田忌、孙膑在桂陵(今地有争议)打败庞涓。
十三年后,魏惠王再次以庞涓为主帅,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出兵攻韩,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孙膑在马陵[今山东省莘(shēn)县境内]打败魏军,魏国精锐尽失,庞涓身亡,魏申被俘,魏国的军事实力彻底衰弱。
秦国经过商鞅十多年的变法,已经强大起来,便联合齐国、赵国进攻魏国,魏国主将公子魏(áng)被俘虏,吴起曾经攻占的秦国土地,全部丧失。魏惠王被迫迁都大梁,以躲避秦国的锋芒,从此丧失了霸主地位。
秦国一直地处西陲,从秦穆公开始,就积极东出,企图与中原各国争霸,被晋国牢牢压制。魏国崛起后,魏文侯更是试图灭掉秦国。现在秦国强势崛起,图谋东出,魏国成为它的绊脚石,不断被秦国进攻。
为了遏制秦国扩张,魏惠王率领韩国及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省滕县)朝见齐威王,尊他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承认魏惠王称王,史称“徐州相(xāng)王”。在这以后,中原的诸侯们纷纷称王,否认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看不清大局,又错失商鞅这种绝世之才,使得秦国崛起,而魏国从一流强国的地位掉落,此后不断衰弱。
安王抱薪救火
魏圉(yǔ)(?—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魏国第六任君主。死后谥号安(xī)王。
魏安王即位时,秦国已经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加快了统一步伐,不断清除东进的障碍。魏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大臣建议安王割地求和。纵横家苏代对安王说:“拿土地求和,就像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没烧光,火是不会灭的。魏国的土地不送光,秦国不会停手。”魏安王没有听从。果然,秦国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进攻魏国,魏国被迫归附秦国。
齐、楚两国听说魏国臣服了秦国,马上联合攻魏,魏国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肯出兵。魏国有个人叫唐雎(jū),已经九十多岁了,自告奋勇出使秦国。唐雎拜见秦王,秦王说:“寡人知道魏国的危急了。”唐雎说:“大王知道魏国的危急,却不知道秦国的危急。魏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甘愿侍奉秦国,是因为秦国的强大可以帮助自己。现在,齐楚联军到了魏都郊外,等魏国割地加入合纵,秦国将要失去东边的藩属,而增强了齐、楚的实力,危难的是秦国啊。”秦王马上发兵援救,魏国获得安定。
秦国救援魏国后,魏安王产生了幻觉,觉得秦国可以亲近,便想趁机进攻韩国,收回失地。魏安王的弟弟信陵君说:“秦人的习俗与戎狄一样,贪婪凶残,不讲信用,唯利是图。魏国一旦占领韩国,国境将全面与秦国接壤。按秦国的脾气,会抓紧进攻魏国,魏国将永无宁日!”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信陵君多番恳求魏安王出兵。魏安王惧怕秦国,不敢出兵。信陵君在门客的帮助下,得到魏王调兵的兵符,夺得兵权,带领大军救赵,楚国也派出春申君救援赵国。三国联合,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信陵君因此受到魏安王的猜忌,待在赵国不敢回来。十年后,秦国侵略魏国,魏安王这才想到任用信陵君,最终兄弟和解。信陵君担任上将军,向各国求救,很快召集了五国联军抗秦,拯救了魏国。
公元前243年,魏安王和信陵君一同病死。秦国得知信陵君死讯,立即出兵,连续攻取魏国的城池。十多年后,魏国灭亡。
【原文】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zhāo)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xǐ)然,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摘自《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译文】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在朝歌遇到文侯的老师田子方,魏击退车避让,下车拜谒。田子方没有回礼。魏击因此问他说:“是富贵者对人傲慢吗?还是贫贱者对人傲慢呢?”田子方说:“也就是贫贱者对人傲慢罢了。如果诸侯对人傲慢,则失去他的封国,如果大夫对人傲慢,则失去他的家。贫贱者,遇到行为不合,主张不被采用,则离开这里前往楚国、越国,就像脱掉草鞋那样,怎么能与富贵者一样呢!”魏击不高兴,就走了。
词语积累
干木富义:干木,段干木,魏国名臣。段干木富有仁义。比喻赞叹人的贤德。
世卿世禄:世卿,世世代代连任高官;世禄,世世代代享受土地及税收。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更大。
因势利导:因,根据;势,趋势;利导,引导。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南辕北辙:辕,车前驾牲口的直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想要往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人弃我取:别人舍弃的,我去取来。指商人善于掌握行情及时机,以谋取厚利。现形容自己的兴趣、见解与他人不同。
三人成虎:三个人造谣说街市上有老虎,必定会让众人相信这是真的。比喻谣言一再被提及,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以邻为壑:壑,深沟。把邻国当作排泄本国洪水的大水坑。比喻将自己的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