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元好问列传

字体:16+-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府秀容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末元初文学家、历史学家。

承前启后的一代文豪

元好问生于金朝末年,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

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嗜好读书,屡次科考都没有中举,于是在家乡授徒教书,寄情山水,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文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元好问从小就喜欢读书,天赋极高。

元好问七岁学会写诗,十四岁拜当时的学者郝晋卿为师,专心学习六年,完成了学业。与此同时,他从十六岁起参加科举考试,但并不顺利。

这时,蒙古帝国已经崛起,屡屡对金朝发起攻击。元好问二十三岁时,家乡秀荣县被蒙古人占领,元家居家搬迁到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此后,元好问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但他通过参加考试,结识了当朝权贵,写下《箕(jī)山》《琴台》等诗歌,得到大家的认可,在京城一举成名。直到三十二岁时,元好问才考中进士。

元好问虽然考中进士,但因为科场纠纷被冤枉,一时气愤,没有参加选官。几年后元好问得到在朝为官的友人举荐,参加贡举,成绩优异,才正式开始任职。

元好问后来又担任了几年的地方官,不久进入朝中任职,负责起草诏令。

两年后,蒙古帝国灭亡金朝,元好问成为俘虏,关押数年后被赦免,从此再没有走上仕途。

晚年的元好问开始著书立说。他不想看到金朝就这样消失无踪,决心编纂金史。他得知金朝的实录在张万户家中,希望可以参考实录编撰史书,但被人阻止。

元好问心中忧愁,说道:“我不能让一个朝代就这样消失。”于是在家中建造一个亭子,作为修史之地,然后遍访金朝遗老,广泛收集素材,每当找到有用的资料,就用小纸条记录,积累超过一百万字。他将自己编纂的史料称为“野史”。

元好问还没有编纂完成金史就病逝了,终年六十八岁。他将收集的素材编成《中州集》和《壬辰杂编》两部书,元朝丞相脱脱后来编纂《金史》,就大量选用了其中的史料,让金朝历史更加严谨真实。

元好问生于乱世,国家灭亡后,不愿为元朝服务,便寄情于诗文之中,尤其以诗歌见长。他将唐代诗人杜甫作为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对元好问影响极大。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经历了亡国之痛,诗歌体现出国破家亡的绝望和不甘,代表作品有《歧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这些作品被后世称为“丧乱诗”,最负盛名。

元好问还在诗歌理论方面有独到见解,仿照杜甫“以诗论诗”的风格,写下了《论诗三首》《论诗十三首》等诗歌理论作品。

元好问对自己的诗歌造诣非常自负,认为可以和偶像杜甫并驾齐驱,他临终前叮嘱后人,墓碑只能写“诗人元好问之墓”七个字。

元好问除了诗歌以外,在词、散曲、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元好问的词继承了苏轼、黄庭坚的豪放,现存三百七十七首,是金朝写词最多、题材最丰富的文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好问的散曲流传至今的只有九首,他善于用俗为雅、变故作新,自成一家,影响了元曲的发展。他的小说则以《续夷坚志》最为出名。

【原文】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朝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kuí)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摘自《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译文】元好问晚年尤其以著书立说为己任,认为金朝拥有天下,法令制度几乎可以匹敌汉朝、唐朝,国家灭亡后就应该编纂正史,自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当时金朝历史的实录在顺天府张万户家中,于是他和张万户说,愿意编纂金史,随即被乐夔阻扰就停止了。元好问说:“不可以让一个朝代的事迹泯灭而无法流传。”于是在家中修筑亭子,在那里著书,将所著文字命名为“野史”。

词语积累

著书立说:编写著作,创立学说。比喻从事研究和著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