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太祖本纪

字体:16+-

朱元璋(1328—1398年),幼名重八,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县(今滁州市凤阳县)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死后庙号太祖。

从放牛小娃到开国大帝

朱元璋的祖父辈都是为地主家耕种的佃户,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讨口饭吃,他小小年纪就为地主家放牛。

朱元璋十七岁时,家乡接连发生各种天灾,不到半个月,父母兄弟相继饿死。为了安葬父母,他去地主家求告,被无情拒绝,最后还是好心的邻居施舍了一块坟地,这才得以下葬。

孤苦无依的朱元璋为了活命,就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不久,当地闹饥荒,寺庙住持便打发他出去化缘,还把他分配到最穷的地方。这是一段异常黑暗的时光,但朱元璋却在乞讨过程中关注各地的地形、地势,熟悉风土人情,极大地开阔了眼界。这也是他没有一直做乞丐的原因之一。

时值元朝末年,元朝政事紊乱,民分四等的民族政策,横行肆虐的贪官污吏,加上接连发生的天灾,使得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天下已然大乱。

1352年,依然在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接到幼时好友汤和的来信,邀请他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一番犹豫之后,他接受邀请,从此开启了人生的转折。

朱元璋在军中作战勇敢,头脑睿智,屡战屡胜,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将自己的养女马姑娘许配给他。他也另起了正式名字为元璋,希望自己成为尖锐的玉璋,有朝一日诛灭腐朽暴虐的元朝。

朱元璋见起义军各首领之间为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他带着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离开郭子兴,自己招兵买马,往南发展。在此过程中,他招贤纳士,严明军纪,先后得到李善长、朱升等人的辅佐,又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慢慢积蓄实力。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开国功臣。

1356年,朱元璋凭借独到的战略眼光,率军攻占集庆(今南京市),降服三万六千余名士兵。朱元璋担心降军军心不定,很容易反叛,便从中挑选五百人作亲军,负责夜间护卫,自己安心睡到天亮。第二天,这件事传遍军营,降军感受到了信任,甘愿追随朱元璋。

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埋头发展,却招来了另一支义军首领陈友谅的敌视。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最后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的优势在于水军,他的战船有三层楼之高,上面可以骑马驰骋。朱元璋的水军薄弱,正面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只好利用小船的灵活性对抗,依然节节败退。

紧要关头,朱元璋发现陈友谅为了集群攻击,将巨船用铁索相连。当天下午,东北风起。朱元璋抓住时机,命令七条满载柴草火药的快船冲进陈友谅的巨船。刹那间,火光四起,陈友谅的战船灰飞烟灭。朱元璋出奇制胜,以弱胜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此战之后,朱元璋在江南各支义军中一家独大,用三年时间逐步平定了江南。

1367年,朱元璋终于将矛头指向他最痛恨的目标——元朝,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同年,北伐大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灭亡。

明太祖称帝后,基本沿用元朝的官制,设置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国政。后来,胡惟庸凭借信任,被任命为丞相,慢慢大权独揽,使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越来越大。

太祖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有意废除丞相之职,对胡惟庸的违法行为故意宽容,让他越来越跋扈,而后以谋反之罪一举诛杀,并借机废除了延续一千五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规定子孙后代不准再设置丞相。胡惟庸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

明太祖出身寒微,经历了元朝的黑暗统治和人生苦难,使得他对人性的洞察、对官员的不信任深入骨髓。称帝后,设置锦衣卫,派出特务,对百官进行监视;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贪官运动,不遗余力地打击贪腐。为了稳固权力,他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即后来的功臣集团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清洗。

1398年,明太祖在南京的皇宫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开创的典章制度,不仅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而且直接影响了清朝。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原文】太祖时年二十五,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摘自《明史?卷一》

【译文】明太祖时年二十五岁,谋划如何躲避打仗,占卜问神,逃走、留下都不吉利。于是说:“难道是要我参加义军举大事吗?”占卜为吉利,十分高兴,于是在闰三月甲戌日初一进入濠州,拜见郭子兴。郭子兴对太祖的相貌感到惊奇,留他作自己的亲兵。太祖作战经常获胜。郭子兴于是将自己抚养的马公之女嫁给他为妻,便是高皇后。

词语积累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

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寿终正寝: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人死后,停灵在房屋正中的房间。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