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神宗本纪

字体:16+-

朱翊(yì)钧(1563—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死后庙号神宗。

从励精图治到放飞自我

朱翊钧六岁成为皇太子,从小就懂得皇太子是将来的皇帝,要承担治国治民重任的道理,因此刻苦努力,除了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典,还学习如何批阅奏章,以及前代帝王的治国经验等。

母亲李太后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每到讲经的时间,都要求讲官对朱翊钧一对一讲授;每次早朝,李太后便在五更到达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他叫起;朱翊钧稍有懈怠,就罚他长跪不起。

此前,明世宗重用奸臣严嵩,朝政黑暗,国势颓废。他的儿子明穆宗在位时间短,来不及整顿。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堆积如山,到了不改革便会亡国的程度。

1572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神宗提拔自己的老师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全力支持他推行新政。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仅使政府面貌焕然一新,财政状况也大为改善,基本扭转了明武宗、明世宗以来的颓势,史称“万历中兴”。

十年后,张居正病逝,明神宗亲政。此时,与明朝隔海相望的日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内乱,野心极度膨胀,妄图先侵略朝鲜,再征服明朝。

1592年,日本正式进攻朝鲜,仅仅十九天就占领其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市)。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立即向宗主国求援,神宗决定派出驻守辽东的军队援助。

起初,辽东明军不了解日军战法,初战失败。神宗得知消息,立即调集主力部队入朝,同时派出使者与日军谈判,迟滞他们集结的时间。

明军主力入朝,取得平壤(今朝鲜平壤市)大捷。随后,日军在海战中屡屡失利,主动求和。神宗同意议和,下令明军主力撤退,保留少量军队驻朝。

因为双方使者欺上瞒下,谎报消息,和谈最终破裂,日军第二次入侵朝鲜。神宗知道后,一方面严惩相关人员,一方面再次派兵出征。明军联合朝军,接连在陆战、海战中击败日军,迫使日军逃离朝鲜。

朝鲜之役前后历时七年,虽然耗费了巨额军费,但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和平局面。除朝鲜之役以外,明神宗为巩固疆土,还在西北、西南边疆展开了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它们被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与此同时,明神宗还与朝臣掀起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神宗二十岁时长子出生,几年后,深得宠爱的郑妃也生了儿子,于是准备册立她为皇贵妃。

此时,朝臣纷纷传言,神宗与郑妃曾经约下盟誓,要册立郑妃之子为太子。大臣们听闻,纷纷奏请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神宗不愿把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便推脱长子年龄太小,过几年再说。

大臣们看穿了明神宗的私心,也想留下忠君爱国的名声,于是成百上千地进呈奏折,无一例外地指责后宫干政,措词极其激烈。神宗大怒,开始贬斥进言的大臣。谁料大臣们根本不惧贬斥,甚至不惧生死继续上疏,以此施压。

明神宗为了拖延此事,想将包括皇长子在内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将来再选一人为太子,群臣觉得这是质疑皇长子的合法性,一致表示反对,神宗只好收回成命。最后,在李太后的干预下,神宗终于让步,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国本之争让神宗意识到,即便自己贵为天子,也终为朝臣所制,于是逐渐厌恶临朝听政,不见群臣、不出宫门长达三十年。

此后,朝臣们分裂为东林党、宣党等众多党派,门户之争愈演愈烈,直至互相倾轧。而神宗越来越沉迷酒色,大肆敛财。他不仅将被抄家大臣的钱财全部据为己有,还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到处搜刮民财。如此举措之下,张居正新政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神宗晚年,地处东北的女真族迅速崛起,不断发兵南侵,明军屡屡败北。无节制的盘剥,引发全国人民纷纷起事。神宗受困于国事,病重逝世。二十多年后,明朝灭亡。

【原文】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性岐嶷(yí),穆宗尝驰马宫中,谏曰:“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jué)忧。”穆宗喜,下马劳之。陈皇后病居别宫,每晨随贵妃候起居。后闻履声辄喜,为强起。取经书问之,无不响答,贵妃亦喜。由是两宫益和。——摘自《明史?卷二十》

【译文】隆庆二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年方六岁。朱翊钧少年聪慧,穆宗曾经驰马宫中,他进谏道:“陛下为天下之主,一个人骑着马驰骋,万一出了闪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呢。”穆宗欢喜,下马对朱翊钧大加抚慰。陈皇后病居别宫,朱翊钧每天早上随母亲李贵妃前往探问,陈皇后每听到脚步声总是很高兴,并挣扎着坐起。取出经书考问他,朱翊钧总是对答如流,李贵妃也高兴。两宫因此越来越和睦。

词语积累

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