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方伎列传》共一卷,记载了二十余位人物,本书选取张三丰、李时珍为代表。
传说中的神仙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约1247年—?),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辽东都司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县)人。我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的开山祖师。
张三丰身形高大,不修边幅,自称“张邋遢”。不论严寒酷暑,张三丰都只穿一件道袍和一件蓑衣。有时几天才吃一顿饭,有时甚至几个月不吃,但一顿饭就能吃一斗米。张三丰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浪迹天涯,于是有人说他能日行千里。
张三丰曾到武当山游玩,看到巍峨的山岩和幽深的山谷,对别人说:“以后这座山一定香火旺盛。”当时,武当山的宫殿已经在战火中成为断壁颓垣。张三丰和弟子们披荆斩棘,在山中建造茅屋,定居下来,不久又离开了。
明太祖听说了张三丰的名声,派遣使者寻访他,但没有找到。后来,张三丰居住在宝鸡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的金台观中,有一天自称将要去世,不久果然逝世。当地百姓置办棺材安葬他,棺材中传来响声,打开一看,张三丰居然又活了过来。
此后,张三丰踪迹不定。明成祖也曾派遣官员寻找,走遍了荒原边疆,耗费多年,都没有找到。于是,成祖下令大建武当山宫观,建成后赐名“太和太岳山”。恰恰应证了张三丰当年的预言。
有关张三丰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多,许多已经无法考证,至于他最后的生死结局,至今仍然无从知晓。
万里求真的“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朝著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便是当时的名医。因为民间医生的地位低,父亲希望李时珍能够摒弃医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李时珍从小便热爱医药。十四岁时,李时珍考中秀才,后来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便决定跟随父亲学医。
李时珍三十四岁时,因为医治好富顺王的儿子,开始名声显赫,被闻名而来的楚王聘用,五年后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在太医院工作的期间,李时珍饱览皇家珍藏的众多典籍,在药房仔细观察众多药材,收集到许多重要的一手资料,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辞官回乡后,李时珍以自己的字为堂号,创立东璧堂,开始坐堂行医,同时更加致力于研究药物。
多年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典医籍的错误繁多,决定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收集了八百多种书籍,于1552年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因为很多本草书籍的作者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而是抄写别人的内容,导致出现了不少纰漏。比如远志这种药,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长得像麻黄,但是颜色青,开白花;而宋朝著名医生马志说它像大青,并指责陶弘景不认识远志。
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于是,他游走各地的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各种药材,深入了解药材的特性、外形、生长环境等。在一次次躬身实践的旅途中,他弄清了许多前人莫衷一是的问题。
经过二十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他已经六十一岁。此后十余年,李时珍对初稿进行了三次修改,最终定稿,前后花费四十年时间。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市)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全书共五十二卷,收集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附图一千一百余幅,将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类,分别论述每种药物的出产、形态、炮制、药性等,并附录了相关方剂。
《本草纲目》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中药学之大成,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保存了当时大量的文献资料,达尔文称其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刊行之后,迅速流传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被外国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原文】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译文】明太祖以前就听说过张三丰的名声,洪武二十四年派遣使者寻找他,没有找到。后来,张三丰居住在宝鸡县的金台观。有一天他自称将要死去,写好颂文就去世了,县里百姓一起置办棺材收殓他。等到下葬时,听到棺材里有声音,打开看发现张三丰复活了。张三丰于是游览四川,拜见蜀献王。又进入武当,历游襄、汉一带,踪迹更加奇幻。
词语积累
神龙见首不见尾: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
披荆斩棘(jí):披,拨开;荆、棘,野生多刺的灌木。拨开荆丛,砍掉荆棘。比喻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莫衷一是:衷,中正不偏;是,正确。无法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各有各的意见,不能得出一致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