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属于总结性自传。司马迁在文中叙述了司马家族的历史,阐述了自己在遭受腐刑之后如何忍辱负重写下《史记》的过程。气势浩瀚,规模宏大,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
司马迁的家世与生平
司马迁(生卒年不详),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历史之父”。大约生于汉景帝末年,死于汉武帝征和年间。
司马迁的先祖是周王室的史官,世代掌管修史。西汉初年,祖父司马喜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五大夫的爵位,全家得以免除徭役。
司马迁从小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读书,先后学习了《尚书》《左传》《国语》等史籍。后来,司马谈入京担任太史令,负责修史,司马迁在家里继续读书耕种。
等到年纪稍长,司马迁学有小成,来到父亲身边。司马谈便指示他游历全国,遍访河山,搜寻旧闻古事。
司马迁从京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往东南方向出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进入河南省,往南进入湖北省,继续南下,渡过长江,进入湖南省西北部。
在湖南省境内漫游一圈后,又从洞庭湖进入长江,沿江东下,经过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然后渡过长江北上,纵贯淮河流域,进入山东省,转而往西,进入河南省,到达开封市,最后回到长安。
后来,汉武帝经略平定了西南夷,派司马迁担任使者,出使巴、蜀以南(今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一带)地区,参与筹划组建新郡,一年之后回朝复命。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负责制定封禅礼仪,却因病无法陪同皇帝参加,心中感到遗憾,病情加重。
恰逢司马迁从西南回朝复命,在洛阳见到了临终前的父亲。司马谈叮嘱司马迁,要继承自己未尽的遗志,履行家族职责,编撰一部史书。司马迁含泪答应。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积极收集历史书籍以及档案文献,为编撰史书做准备。忠实地履行职责,将西汉朝堂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以备流传后世。
此后,司马迁建议重新制定历法,参与制定《汉历》,《汉历》成为西汉的官方历法。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率领五千人出击匈奴,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大臣们纷纷声讨李陵。司马迁说:“李陵为人忠孝,他投降匈奴肯定是迫不得已,将来一定会回来。”
不久,同在前线的将领公孙敖因为自己无功,便诬陷李陵为匈奴练兵,汉武帝将李陵全家诛杀,司马迁也被关进监狱,准备处斩。
司马迁在狱中想到父亲的遗嘱,史书还没有编撰完成;又想到周文王被囚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厄时编写《春秋》,屈原被放逐才著《离骚》,这些伟大的著作都是作者在境遇极其困顿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他决定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选择接受宫刑来赎死刑。
面对世人的嘲笑和讥讽,司马迁在屈辱中坚持写作,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写完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生前担心汉武帝禁毁此书,写成之后秘不示人。他去世之后,此书由女儿收藏,直到汉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恽(yùn)见朝政清明,才将此书献给皇帝,天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著作。
【原文】乃喟(kuì)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摘自《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译文】司马迁于是感叹说:“是我的罪过吗?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又退一步深思道:“《诗》《书》的含义深刻、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思绪。从前西伯侯姬昌被关押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推演出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编撰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撰写了《国语》,孙子的腿遭受膑刑,于是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迁蜀地,世人才传读《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作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部分是道德高尚之人抒发内心愤懑(mèn)而作。这些人都是心里聚集了忧愁,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主张,因此追述往事,思虑将来。”
词语积累
匡乱反正:匡,消除。消除混乱,恢复正常。
一旦一夕:旦,早晨;夕,傍晚。一个早晨和一个夜晚。形容时间很短。
重于泰山:重,重量;泰山,五岳之首。比泰山还要重。比喻价值极高,作用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