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主要记载周朝的历史。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享国七百九十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镐(hào)京(今西安市),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洛阳市),公元前256年,秦国灭周。因洛邑在镐京东方,故称东迁之前为西周,东迁之后为东周。其中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仁德文王
姬昌(约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又称周侯、西伯、姬伯。死后谥号文王。
周的始祖姓姬,名弃,因为擅长农耕,唐尧、虞舜便设置后稷(jì)之职,让姬弃执掌农业,成为农耕始祖,被尊为农神、后稷。后稷之后几代子孙都从事农业,研究耕种,周族因此兴盛。
周族传承到姬昌时,成为商纣王在西方的大诸侯。姬昌勤于政事,广泛访求人才,影响力越来越大。纣王找借口将他囚禁起来,属臣们献上奇珍异宝,才将他解救。姬昌在狱中见识了纣王的酷刑,心下不忍,一回国就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páoluò)酷刑。纣王见到宝物土地,同意废除酷刑,还赐给姬昌弓箭斧钺(yuè),任他为西伯,有权征讨西方的诸侯。
西伯为人公正,诸侯都请他裁决争议。有一天,虞国和芮(ruì)国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请西伯评判对错。他们进入周国境内,发现人人都尊重长者,友爱幼小,种田的人都互相礼让田界。两国觉得惭愧,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引以为耻的,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讨耻辱罢了。”相互礼让后返回。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德行如此好,恐怕就是承受天命的君王。”于是尊他为王,是为周文王。
西伯在位大约五十年。经过积极经营,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周有其二,但他依然以商朝的臣子自居。西伯被纣王囚禁期间,将上古流传下来用于占卜的《易》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是为《周易》。《周易》集我国古代祖先的思想、智慧之大成,成为思想文化的总源泉。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编撰,成为群经之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武王伐纣
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岐周人。周文王的嫡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死后谥号武王。
武王登基后,继续实施周文王的仁德之政,任用姜太公为军师,任命弟弟姬旦辅政,国力蒸蒸日上。武王即位第九年决定伐纣,但他担忧德行不够,于是用车载着文王牌位,供在中军帐中,自称太子发,意指奉文王之命前去讨伐。武王横渡黄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条白鱼跳到船上,武王用它祭天。到达黄河渡口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境内)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在武王房顶上下跳动,变成一只赤红的乌鸦,发出吓人的鸣声。当时有八百多名诸侯没有约定就来了,要跟随武王讨伐纣王。武王担忧遇到的天象,说:“现在还不可以。”率领军队又回去了。史称“盟津观兵”。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大臣与百姓纷纷逃亡,便向天下宣告:“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亲自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军队刚渡过盟津,诸侯都赶来会合。武王向联军宣告:“殷王虐伤忠良,听信谗言,疏远亲族,天人共弃。现在我要代天行罚!”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领军行至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内),一手持斧,一手举旗,带领诸侯宣誓:“战时齐心,同进共退!”誓师完毕,前来会合的诸侯带领战车四千辆,摆开了阵势。纣王听说武王进攻,发兵七十万前来抵抗。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却不愿意卖命,心里盼着武王赶紧打进来。他们纷纷掉转兵器,指向纣王,武王的战车畅通无阻,直接冲到朝(zhāo)歌城下。纣王自焚而死,周取代商成为天下正统。
平定商纣王的第二年,武王因操劳过度而去世。
成康之治
姬诵(?—公元前1021年),姬姓,周武王的儿子,西周第二位君主。死后谥号成王。
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且周朝建立才两年,他的叔叔周公姬旦担心诸侯叛周,于是亲自摄政。
殷商时期,王位传承遵循传弟、传子两种制度,直接导致了“九世之乱”。周公引以为戒,制定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祧(tiāo)制度,规定由正妻生的大儿子继承王位和财产,为王室大宗,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及嫔妃生的庶子分封为诸侯,为王室小宗。诸侯爵位的继承,也按这个规矩,形成诸侯大宗、小宗。以此类推,一直分封到士。
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权位和财产引发的祸乱,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自西周以后三千余年不可撼动的核心制度。
以宗祧制度为基础,周公还制定了严格的等级,从天子到诸侯到士,各自遵循、使用不同的礼仪、居室、服饰、祭祀器具、车马、军队等,来明辨亲疏尊卑,规定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又根据不同的礼,制定了相关的音乐。合起来便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被后世沿用了三千多年,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中国仍以“礼仪之邦”自居。
此外,周公还平定了三监之乱,营造新都洛邑(今洛阳市),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成王生活节俭,对内践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大会诸侯,宣扬国威;对外用武力征讨淮夷,控制了东方。周成王死后,儿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由召(shào)公、毕公辅佐。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周成王与周康王统治时期,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四十余年都没有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穆王西征
姬满(约公元前1026—公元前922年),姬姓,周文王的五世孙,西周第五位君主。死后谥号穆王,又称“穆天子”。
周穆王五十岁即位,痛惜国家势力衰微,先祖的德政遭到损害。他认为是国内治理出了问题,于是反复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又制定《甫刑》,规定了五种刑罚,规范的审判细则达到三千多条。穆王治下,周朝一度中兴,国政清明。
周穆王志得意满,想要恢复先王时期的威势,便借口西方的犬戎没有按时进贡,准备西征。大臣祭公谋父表示反对,说:“我朝先王坚持以德服人。军队要等待必要时才行动,这样才会被人惧怕。犬戎本来地处荒远,不必上贡,只要按时朝见就可以了。但现在要用不进贡的罪名征伐它们,这不是仁政。”穆王坚持己见,结果只获得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来。从此以后,各少数民族再也不来朝见周天子了。
此后,周穆王再次西征,进军至昆仑山下。这段历史被后人记录在《穆天子传》一书中。据考证,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所记内容不一定真实,但却是最早的关于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来往的史料记载,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他延续了周朝的盛世,对外多次征伐,扩大了国土,但也使周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厉王止谤
姬胡(?—公元前828年),姬姓,周文王的九世孙,西周第十位君主。死后谥号厉王。
周厉王贪财,听从大臣荣夷公的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全国的百姓无论是上山采药砍柴,还是下河捕鱼捉虾,或者狩猎鸟兽,都必须纳税。大夫芮良夫规谏厉王说:“财利来自万物所生,因此万物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作为君王,应该开发各种财利分发给群臣百姓。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强盗;君主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的人就少了。”
周厉王不听劝谏,任用荣夷公掌管国事。百姓纷纷议论厉王的过失,厉王听说后,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监视百姓,将议论的人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诸侯也不来朝拜了。厉王却沾沾自喜地跟大臣召公说:“现在没有人议论了。”召公叹息道:“堵塞言论的危害比堵塞河水还大啊。河水多了堤坝崩溃,堵塞言论也是这样的。”厉王却毫不在意。
从此之后,百姓都不敢说话,路上见到熟人只用眼神示意。过了三年,百姓一起造反,打进宫中。周厉王出逃,由召公、周公一同代理朝政,号称“共和”行政。正是从“共和”行政之年开始,我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并延续至今,不曾间断。
幽王灭国
姬宫(shēng)(约公元前795—公元前771年),姬姓,又名宫生。周文王的十一世孙,西周第十二任君主。死后谥号幽王。
周幽王即位后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奸佞执掌政事。即位的第二年,都城镐(hào)京发生地震,引发泾(jīng)河、渭河、洛水一起地震,随后水源枯竭。接着,周族的发祥地岐山崩塌。有见识的大臣预感到西周即将灭亡。
周幽王即位第三年,遇到一名美女名叫褒姒(bāosì),十分宠爱。不久,褒姒生下儿子,幽王大喜,决定废嫡立庶。根据周朝的制度,周幽王的正妻为王后,王后的儿子是嫡子,具备合法的继承权。但是,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ji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了能让新太子顺利登基,周幽王还加害前太子姬宜臼,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王后褒姒笑起来很好看,但天生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博她一笑,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后来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将京城城墙上用于战争报警的烽火点燃,外地诸侯见到烽火,知道京城遭遇战争,立即带兵进京救援。诸侯们风风火火地来了,却没有发现敌人,褒姒站在城楼上,看见诸侯狼狈不堪的模样,不禁哈哈大笑。幽王见状,便经常点燃烽火,终于透支了信用,诸侯们再也不来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zēng)国、犬戎攻打镐京,在骊(lí)山(今西安市境内)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姬宜臼(jiù)(?—公元前720年),姬姓,又名宜咎。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东周第一任君主。死后谥号平王。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之后,镐京经过战火洗劫,已经残破不堪,同时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便将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今洛阳市),史称东周。在抵抗犬戎的战争中,秦襄公出力最多,随后又护送平王迁都,立下大功。平王便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分封给秦国,并承诺只要赶走犬戎,这些地方全部归秦国所有。秦襄公很快攻占了岐山以西之地,秦国从此跻身大国行列。
因为周平王由诸侯拥立,而且王室实际占有的土地,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一切政事都要经由各方诸侯的首肯,周王室因此衰微,诸侯群雄并起,我国进入了以强并弱的时代。
【原文】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摘自《史记》卷四《周本纪》
【译文】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幽王设置了烽火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们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敌寇,褒姒于是大笑。幽王很高兴,为她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更加不来了。
词语积累
倒戈相向:倒,掉转;戈,兵器。掉转兵器对准自己。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汤武革命:汤,商汤;武,周武王。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反动统治。这两次王朝更迭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古人认为是天命的变革,故称为革命。
放马南山:武王伐纣后,将战马放到南山下。比喻天下太平,停止战争。现形容思想麻痹。
道路以目:百姓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用眼神示意。形容百姓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过。不让百姓说话,危害超过堵塞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