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

班固列传

字体:16+-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郡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续写《史记》,重塑汉德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父亲和伯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父亲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班固受其影响,开始留意历史。

班固十六岁来到洛阳,进入太学学习,刻苦钻研经书典籍,不仅读懂注解,还力求贯通经籍的大义。等到从太学毕业,他已经有了十分出众的才华与学识。

54年,班彪去世,班固回到故乡。他发现父亲撰写的《史记后传》没有完成,而且许多地方不够详细,决定利用家中的藏书,重新编写《汉书》。

正当班固全力撰写《汉书》时,有人向朝廷控告他私修国史。私修国史在当时是重罪,班固直接被关进了监狱,所有书籍资料也被查抄。

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屈打成招,急忙赶到京城向汉明帝上书鸣冤,将父子二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宗旨如实汇报。

明帝看了班固的书稿,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连忙下令释放他,并任命他为掌管和校订皇家图书的兰台令史。

班固受命与其他学者一起撰写光武帝刘秀的《世祖本纪》。修成之后,明帝很高兴,提拔班固担任校书郎。班固有机会读到皇家藏书,为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明帝让他继续撰写光武帝一朝其他大臣的传记,班固完成得很出色。明帝见班固才华卓越,又有独立修史的宏愿,便诏令他继续完成《汉书》。

不久,明帝下令疏浚护城河、修缮城墙、重整皇宫,但关中地区的老人都怀念故都长安(今西安市)的繁荣,希望朝廷将都城迁回去。班固献上《两都赋》,歌颂光武帝中兴汉室的功勋,盛赞洛阳的建筑规模得体,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议论。

74年,明帝召集众臣,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班固马上指出其中一项错误,事后又写下史论《秦纪论》,进一步阐明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必然性。

第二年,汉章帝即位。章帝对经学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更加重用班固,经常召他进宫讨论学问,外出巡守时也让班固随行,进献赋文助兴,还经常让他参加讨论国家大事。但班固的官职一直得不到升迁,于是班固写作《答宾戏》,抒发内心的苦闷,同时激励自己奋斗不止。章帝读到这篇赋文,马上给他升了官。

79年十一月,章帝亲自在白虎观主持会议,召集全国的大儒和著名学者,讨论“五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记录的身份出席会议,事后根据大家的发言和章帝的意见,撰成《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一书,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82年,班固在历时二十多年后,初步完成了《汉书》的编撰,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汉书》发行之后,当即受到朝廷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其中,八个表和《天文志》,在班固去世之后,分别由他的妹妹班昭、弟子马续完成。

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班固担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班固奉命写作《封燕然山铭》,镌于石上,然后班师回朝。

班、窦两家本有世交,班固顺理成章进入窦宪幕府。窦宪身为外戚,平定北匈奴立下战功,威名日重,开始自我膨胀。

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情被发觉,汉和帝诛灭窦氏,班固受株连被免官。

洛阳县县令种兢(jīng)与班固有仇,趁机陷害他。班固被捕入狱,最终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原文】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摘自《后汉书?卷四十上》

【译文】班固认为汉朝上承帝尧的德运,因此创建了帝业,一直到第六位皇帝汉武帝时,史臣司马迁才追述功勋德业,私自写作《本纪》,将汉朝皇帝编写在上古百王的末尾,与秦朝、项羽同列,汉武帝太初年间之后,空缺没有记载,故而探究编次之前的记载,连缀汇集听到的史实,创作了《汉书》。从汉高祖起,至汉孝平帝、王莽被诛杀为止,共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综合这些史事,按照“五经”,上下贯通,模仿《春秋》写作本纪、表、志、传总共一百篇。班固从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接受诏令,专心钻研二十余年,到汉章帝建初年间才完成。

词语积累

才华横溢:横溢,充分流露。才华充分显露出来。

燕然勒石: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比喻保卫国家,在边疆立下战功。

下笔不休:拿起笔写作时漫无边际,没有扣紧主题。后来形容文思如泉涌。

不分伯仲: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仲,兄弟排行中的老二。分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形容才能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