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课时,经常发现有些教师喜欢戴着耳麦讲课。他们的目的肯定是想通过耳麦发出更大的声音,以便学生能听得更清楚,潜意识的理念却是想用高音量来控制课堂,管理课堂。
殊不知,课堂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需要的是用心听、用耳听、用眼听,甚至用整个的身心来听。
教师需要俯下身段、蹲下身子去平等地侧耳倾听,去听学生的学习成果表达,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倾听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好有的放矢地再次组织新的学习活动;倾听学生不经意间诞生的精彩观念,智慧地处理学生生成的观念和问题;倾听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落实学科育人的任务。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用耳朵这一器官来学习的,他们同时需要把自己的眼睛、双手、心灵、大脑解放出来,用它们去倾听课堂的声音。他们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错中学,需要倾听这些极好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体验,如此,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学习才能真实可见,学习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戴着耳麦上课,良苦的用心可能阻碍了教育规律的良性运作。因戴了耳麦,教师会容易误解学生,错误地认为学生都已经听到了,甚至认为学生听到了就学会了。它还屏蔽了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使教师不容易推行“以学定教”“以学习者为中心”“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事”的课程观念。
这种观念也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是以“听讲”为主的行为,对于其他能让学习效果更好的方式,如交流合作、动手体验、展示反馈、创造迁移等了解甚少,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诉求,就难以得到体现与满足。
因此我建议老师尽量不要戴着耳麦去上课。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他们需要你用你的整个人格、生命背景与情感智慧去引领、激励、唤醒。不要怕教室内学生太多而听不到你说话的声音与内容,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学习的教练。
课堂上更多传出的应该是学生的声音,学生更需要的是他们有机会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一句轻言细语也许更有教育的魅力与力量,一个眼神也能起到管理的作用。
请老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灵,去用心倾听学生整个身心的声音。“倾听”才是教室里最美的姿态。教师、学生都要学会“倾听”这一高超的策略,缺失了“倾听”的一切课堂改革都是虚假的行动。
我一直不认可那些追求表面上人人跃跃欲试、欢呼雀跃、振臂高呼的课堂气氛。那些认真倾听他者的学生,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同学的学生,静静地做笔记的学生,不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吗?一堂没有任何声音但思维在积极运转的课堂,不也是效益高的课堂吗?我经常看到有些老师总是喋喋不休,学生有个问题他就马上指出来,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就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了。但是有的老师面对正在喧嚣的学生,眼睛盯着每个人,冷静坚定地保持着沉默,学生反而很快安静下来了。其实,这时的沉默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艺术,是一项很有用的管理技巧。我们不能再忽略甚至轻视那些沉默者了,也许这里面才会出现真正的智者、真实的学者。
走进英语老师郑雪的课堂,我感受到了“沉默”的声音和力量。教师慢慢地四处走动,学生轻轻地互相讨论、静静地自主阅读,师生之间耐心地倾听,等等,都是如此有条不素、井然有序。
如果你不认真深入师生的心灵与精神之中,你会感觉这是一节效果一般的课堂,但是,当你细观其任务与问题设计,你就会发现其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到与学生的对话,也是脉络清晰的,如让一名学生展示,要求他完整说出思维过程,然后让所有学生齐说,接着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互相评价。
在郑雪老师的课堂上,能让学生说的,老师绝不先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绝不代替。这体现了“先学后教”和“做中学”的理念。当然,这离不开教师事先设计的解决问题的一些证据,如完成思维导图、填表格、造句等。但是,给我感受最多的是“错中学”(Learning by Trying)的理念。杜威认为,教学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即主张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善和改进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郑雪老师通过让学生现场复述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暴露自己的思维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质疑与讨论;通过变式重复,让学生暴露出来的思维问题尽快得到确认;通过请学生讲,让学生在讲的时候慢慢发现自己存在的思维问题,如果学生自己不知道,就请其他学生帮忙。课堂上运用的这三步,是学生暴露思维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当好教练、做好“脚手架”的过程。当教师退居学生身后,等学生有具体的思维问题才进行指导时,恰恰给学生留出了自我学习、反思和教育的空间,学生才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从这个角度看,郑雪老师的课是有思维深度的,刻意训练了思维力,提升了学习效果。
之所以用“看似沉默的课堂”给郑雪老师的课堂下定义,本质是因为“问题”成为课堂中的伟大事物,“用所学知识来做事”成了课堂思维对话的载体。具有积极思维氛围的场域,表面看似沉默,内在实则活跃。
在这堂“沉默”的课堂里,我也听到了最动人的声音,那就是学生听懂教师和同学话语表达时会意的笑声。同样是轻轻的,飘**在整个教室里,如春风**漾。此时无声胜有声,耳麦还有什么用呢?用了耳麦还会出现如此生动的课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