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既包含着历史发展,又孕育着未来发展。历史、现实、未来的转化过程通过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展现出来。这就需要研究可能和现实这对范畴。
一、可能和现实及其关系
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现实这一范畴体现出联系和发展的统一性。就与联系的关系而言,现实并不是简单地说明现在存在着的个别事实和现象,而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客观实在的事物的综合;就与发展的关系而言,现实又体现着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不可逆的过程性。今天的现实,在过去曾经是不现实,到将来又会变成不现实。目前的现实之所以变成现实,由于它是过去的“现实”发展的结果;目前的现实之所以变成不现实,是由于它包含着使自己转化为将来的“现实”的原因。只有把现实置入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链条中,才能把握现实范畴的内涵。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着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某种事物在其还未成为现实以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不一定会变为现实。在事物发展前途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趋势,即种种不同的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会转变为现实;当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后,在一定时期内,其他可能就难以转变为现实。
可能和现实与必然和偶然这两对矛盾,是紧密相连的。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又转化为不现实,是由于它内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一事物当它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但是,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就迟早会变成现实。反之,一个现存的事物,只要它丧失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就迟早会变为不现实。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都是不现实的,由于合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一个个成为现实。同样,这一个个现实的社会,当它们在社会发展中丧失了必然性的时候,又一个个变为不现实。
现实性是和必然性相联系的。同时,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任何必然性在变为现实的道路上,都无法完全避免偶然性的影响,它可能比较顺利地较早地变为现实,也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曲折,较迟地变为现实;它可能具有这样的特点和细节,也可能具有那样的特点和细节。换言之,可能性与偶然性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产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可能性,主要是由必然性所决定的,不与一定的必然性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估计可能时,必须同时考虑制约着它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
可能不仅与现实性相区别,而且由于可能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对可能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可能与不可能相区别。不可能是指违背必然性,没有任何根据,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的东西。凡真正属于可能的事物,一定能在现实中找到它可能出现的根据和条件,否则,就是不可能的。例如,石头变成小鸡,制造永动机等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能引起这类变化的根据和条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只能办那些可能办到的事情,而不能不顾现实的根据和条件去办那些不可能办到的事。
其次,可能本身又有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的区别。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则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在目前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可能。与不可能不同,抽象的可能也是一种可能。不可能是在现实中找不到根据的东西,抽象的可能却在现实中有着某种根据,只不过根据不充分罢了。制造永动机是不可能的,不仅现在不可能,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因为这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在现实中找不到根据。月中取宝在历史上本是一种抽象的可能,但是,在宇宙飞行、航天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就变为现实的可能了。由此可见,抽象的可能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的。同样,现实的可能也可以转化为抽象的可能。这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最后,现实的可能也是复杂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甚至是多种现实可能性。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双方或多方的斗争使事物的发展具有两种相反、甚至是多种可能。在新旧事物的斗争中,既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可能,也有旧事物暂时战胜新事物的可能,这两种可能都是现实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只是指发展过程的总趋势。在两种相反的可能、甚至是多种可能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的任务就是因势利导,争取好的可能,排除坏的可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各自指向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就这一点而言,可能和现实是对立的,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不再是可能。现实作为现在的客观存在,作为各种联系的综合,它着眼于现在,标志事物的当前的状况;可能作为事物的潜在趋势,着眼于未来,标志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可能和现实具有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12]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事物的现实,才能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未来。没有对现实的深刻理解,要真正揭示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向是不可能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可能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充分展开并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现实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它首先是可能的,是已经先在地有发展为现实的某种因素、根据,否则,就不会成为现实。任何一事物都是现实和可能的统一,它既是目前的客观实在,又包含着未来发展的趋向,即可能。从可能和现实的这种内在的联系中,我们就看到了二者的相互转化。
二、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及其条件
发展始终是一个现实和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它总是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断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它产生以前,总是孕育在现实事物中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一种潜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现实;当通过事物的矛盾发展,新的方面战胜旧的方面,新事物则由可能转化为现实。新的现实仍然存在着新的矛盾,孕育和包含着新的可能,可能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又转化为现实。事物就是这样在可能和现实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的。
在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中,自然界和社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在自然界中,物理、化学、生物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是在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在社会领域中,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是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展现为客观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统一。在社会领域中,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既是自然历史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活动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就要关注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特别是在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尤其重要。毛泽东在谈到战争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时强调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13]
首先,在客观上,要从根据和条件的角度对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进行分析。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源于现实中的根据,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才能具备转化的现实性;在现实中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没有充分展开,还没有达到解决矛盾的程度,转化就不具备现实性。根据和条件是判定可能能否向现实转化的依据,为了使对根据和条件的分析具有科学性,需要对可能的量进行分析。或然率就是对可能在量上的科学测定和说明,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如n是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总数,而m是我们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或然率就等于m/n。n和m的比值在零和一之间,凡或然率等于零,就是没有可能性,即不可能;凡或然率等于一,就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或然率是对条件和事件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的说明,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主观上,要对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进行目的、手段、结果与反馈活动过程的分析。在社会领域,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人们自觉地把可能转化为现实作为目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活动,使目的转化为现实。自然界中自发进行的可能和现实的关系,在社会领域转化为目的和结果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具有科学性,除了需要分析客观根据和条件外,还必须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调节,不断依据反馈的情况调整目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社会活动的自觉性和有效调控性。只有在这样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才能顺利地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因此,分析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条件,必须对转化的社会机制进行分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系统。
最后,必须对可能向现实转化进行综合分析。可能向现实转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仅包括现实的可能,而且还包括长远的目标。如果把长远的目标看成是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从而动摇了对最高纲领的信念,不为实现远大的目标做积极的准备和应有的努力,这是错误的。反过来,把长远的目标当做现实的可能,这就离开了客观根据和条件,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要求,这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同样也是错误的。同时,既要看到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客观依据,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客观根据已经充分展开,即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主观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在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的同时,防止坏的可能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