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董氏学》除“自序”外,正文共八卷,分别为:《春秋旨第一》《春秋例第二》《春秋礼第三》《春秋口说第四》《春秋改制第五》《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下)《传经表第七》《董子经说第八》。这八卷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各卷,都是康有为摘编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内容,按照每卷的主题,加上小标题,适当加注按语,阐发他所认为的《春秋》大义。卷七是康有为弟子王觉任根据康有为《公羊》学术观和传承观编制的“传经表”,卷八是康有为对董仲舒《春秋繁露》若干内容与《六经》和《论语》等经典关系的点拨(指明出处),以及“训诂附”。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在卷首都有导言,而且在诸多条目下有按语;卷七在卷首有导言,但作为正文的整个“传经表”内容没有按语;卷八没有前面七卷那样的卷首导言,而且按语极为简单,仅仅是对所编列的《春秋繁露》若干内容出处的点明而已。因此,整部《春秋董氏学》的重点,是在前六卷。
从结构的构思来看,康有为是颇费心思的。卷一谈《春秋》的宗旨,卷二谈《春秋》的范例(事例)、卷三谈《春秋》的礼义,这些都是有现存的文献做依据的。卷四谈所谓“口说”,亦即没有经典文献依据,但却认为是真正的孔子精神、真正的春秋大义的内容。大概由于是“口说”,本卷和卷一、卷二、卷三、卷五、卷六不同,没有小标题。由于没有小标题,在表象上似乎与卷七(“传经表”)和卷八(“董子经说”)相同,实则在内容和性质上有根本不同。这个不同,就是该卷(“口说”)是康有为公羊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很多按语,很多“创见”。卷五谈改制,卷六谈微言大义。显然,由宗旨、事例、礼义,到“口说”(实是对《春秋》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的阐发),进而“改制”,最后以“微言大义”收束思想论述部分。继而,开列“传经表”以凸显董仲舒公羊学的传承谱系,实际上也是增强该书的权威性;最后,点明《春秋繁露》里面引证、援用的若干文献,是出自《六经》某部分,或者出自儒家某部其他经典,不仅彰显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经典权威性,同时也展示了康有为自身的博学和论学的有据。整个思路,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各卷总目之下,康有为编有细目。如果以每个细目为一条,则全书总共有187条(“口说第四”“传经表第七”“董子经说第八”,没有细目,亦即不分条),康有为写有159条按语。[81]其中,卷一《春秋旨》4条,卷二《春秋例》8条,卷三《春秋礼》11条,卷四《春秋口说》45条,卷五《春秋改制》10条,卷六《春秋微言大义》74条(其中上部25条,下部49条),卷七《传经表》不分条,只有卷首导言,没有按语;卷八《董子经说》7条,卷首没有按语,只有极为简略的点明《春秋繁露》某些内容所取《六经》之义或与《六经》及儒家其他经典相关的引文出处,以及附录的《训诂附》(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对某些概念名词的解释)。显然,从这样一种阐释结构和详略比例来看,康有为关注的重点在于《春秋口说》和《春秋微言大义》。这两个部分的按语条目数量,加起来一共119条,占全书康有为所写159条按语总数的接近75%。可见,康有为的用心和思考重心在哪里,已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