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1.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

字体:16+-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这种以道为尚的精神取向,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崇高、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顽强精神。

早在先秦时期,从道精神就已经形成并颇有特色。这个从道思想,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道的至高无上,自觉维护道的权威,坚持道的理想价值,一切唯道是从。其中,孔子的从道思想是重要代表。

孔子一贯以道为尚。在他心目中,道至高无上,必须坚守不渝。对此,他有一系列的论说。诸如:“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9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9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9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9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有道而正焉”[9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96];“以道事君,不可则止”[97];“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人能弘道”;“道不同,不相为谋”[98];“行义以达其道”[99]。孔子的一生,都在坚韧地实践其从道思想,虽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这种从道思想,实际上就是道德理想的高扬,是价值理性的体现。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从道思想。孟子说:“道则高矣美矣”,“达不离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10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0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02];“获于上有道,……信于友有道,……悦亲有道,……诚身有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03]。孟子倡导的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四端”说(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认识路线,仁政理论,等等,都是从道思想的表现。

荀子的从道思想也是对孔子有关思想的继承。荀子的从道思想,集中表现为他的礼论。他说:“礼者,表也”[104];“礼者,节之准也”[105];“礼者,治辨之极也”[10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07];“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学至乎《礼》而止矣”[108]。

汉代董仲舒把从道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09]的著名论断,阐发了唯道是从的观念。他说:“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11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111]。他极力论证的天人感应思想、三纲五常的道德论等,都是其从道思想的体现。

明清之际,顾炎武大胆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112]的论断,反对君主独裁,要求分权而治。王夫之宣称“天下非一家之私”[113],极力提倡“不以天下私一人”[114]。李贽针对当时一切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现状,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如果“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115]。黄宗羲直截了当地说君主是“天下之大害”[116]。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辩是“忍而残杀之具”[117],揭露理学家是“以理杀人”[118]。唐甄更为深刻地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19]这些,都是传统精神文化中从道思想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断革故鼎新,学习西方进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以增强自身力量,其内在动因,是从道精神的鞭策。

1978年以后,中国人民能够从僵化的政治教条和体制中摆脱出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走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轨道,也是与中国文化中的从道精神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