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是西方文化学的术语。通常指一民族的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或者说是诸文化特征协调一致的组合状态。如果用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概括,所谓文化模式,是指特定的社会群体(民族)的文化构成要素和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
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是密切相关的。文化类型是文化模式的内在特质的反映,文化模式则是文化类型的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集中概括。二者统一于文化的主体内容及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其历史进程的基础之上。文化模式与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价值取向,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趋向。这种趋向,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该文化的价值系统的引导,这在普通民众中是如此,在知识阶层中更是如此。从上述汉代文化的价值系统的主体内容来看,正是人们的价值观及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的实践,构建了封建的正统的文化模式。
从汉代社会的实际考察,大致说来,这个文化模式表现为:(1)在物质的层面中,是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所有制三位一体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钳制下日益发展的商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的手工业生产;以实用为目的、为农业文明服务的科学技术;以饱食暖衣为满足,以勤俭为生活准则的社会消费。(2)在制度的层面中,是以巩固皇权、令天下道一风同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放任和调控相结合、以平稳发展为追求的自然经济制度;以凝聚人心、稳定社会、企求长治久安为终极目的的思想文化制度。(3)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中,是天地人合观的求统一的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重义轻利、崇古唯上、群体第一的价值取向;尽人事以待天命、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日趋成熟并逐渐交融渗透的大、小文化传统。总的说来,这个文化模式是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集权政治,以稳定和谐为理想追求的思想文化的有机结合。
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是此前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技术、风俗信仰、宗教观念、思想传统等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当时的思想家理性总结、提炼的结果。它们被规范化、制度化,甚而神圣化,从而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价值抽象,超越了个体的经验范围,成为全社会民族文化的共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特别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模式强化了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整合了此前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成了以趋善求治、贵和持中为主题的传统文化的特质,从而区别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的类型。传统文化的这个主题,长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可见,文化模式的确立,正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它种文化的理论前提,是一种文化由离散到聚合,由波动到稳定,由感性体悟到理性自觉的集中表现。因此,它是文化成熟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