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三、充分发挥“三育人”的重要作用

字体:16+-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

“三育人”是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既是培育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加强学校全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1.“三育人”工作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大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育人来展开的。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育人”工作是坚持和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要求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三育人”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保障

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三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关键在于学校的全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体会。“三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在思想上,使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统一思想,将育人放在首位,在行动上,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果作为评价“三育人”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三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完善的重要手段。高校“三育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以全员育人为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也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的“三育人”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工作的准绳,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造成学校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使“育人”工作的着重点发生偏移。有些教师认为育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有些教师则在教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淡化了“育人”的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部分教师忽视教学、管理和服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职能,其自身就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侵害,或者自身未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理论概念,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完成管理职能或者是满足服务需求,不注意在大学生中的言语表达和行为举止,会对大学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结合不够

部分教师缺乏对“三育人”内在统一性的正确认识,“只教书不育人”,或是“不会育人”,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管理育人是机关干部的责任,服务育人是后勤人员的事情,而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或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但实际上,只有三条战线上的教职员工在分别做好教书、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才能真正做好育人工作。

3.部分高校“三育人”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进“三育人”工作,高校都设定了一定的工作考评体系,但是评先选优活动过程中评价指标、考核办法、名额分配等环节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高校没有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指标放在评优考核的重要位置,这就导致教师只求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行为规范塑造、道德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引导漠不关心;缺乏将管理、服务与育人有机融合的动力。

(三)充分发挥“三育人”的重要作用

1.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学习理论,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学”的问题。提升高校“三育人”工作水平,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把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只有教职员工掌握理论、理解理论才能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一线践行理论,从而创造高校全员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使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和考验,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新颖的形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高校教职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同样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吸引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三育人”活动中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的“三育人”实践活动。根据教育教学、机关管理、后勤服务的特点,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歌曲比赛、红色旅游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广大教职工良好的育人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升自我教育的自觉。就大多数教师关心的理论问题组织讨论,总结交流学习经验。例如,面对教师队伍,针对学术不端等较为敏感的问题,开展“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参观访问活动,提高教职工育人的自觉性。依托激励保障平台,创先评优,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典型,通过表彰鼓励提升典型,使“三育人”的先进思想和典型行为得到弘扬与传播,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包括学生的精神财富和行为动力。最后,要落实学习成果,解决“学了怎么用”的问题。高校教职工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自觉认同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塑造可亲可敬的育人形象,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受教育者,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学识水平,开阔视野,使自己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又成为教学、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家,以不断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本领和能力,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2.构建高校育人文化

高校育人文化是发挥“三育人”工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重要载体,有力的组织是教职工理论学习的保障,要在校园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到全员育人的价值导向高度认识,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舆论环境,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

其次,在舆论宣传上,突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和引导。突出人文关怀,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把人文关怀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位教职工真正成为“关爱学生”的模范践行者。

最后,鼓励教职工,从教学、管理、服务的岗位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建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用发挥的“三育人”工作制度

首先,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涉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效果两个方面。一方面,考察教师、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是否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另一方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对实施细则和相关制度,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形式和途径、考核和奖励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工作正常开展,激励广大教职工树立育人意识和营造育人氛围的积极性。

其次,建立评优表彰制度。宣传和发现典型,对于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个人,要利用召开会议和现代传媒等手段为他们提供“三育人”经验交流的平台,推动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不断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真正起到以点带面和影响示范效应,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勤奋敬业、团结进取,深受大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职工队伍。

最后,发挥工会作用,建立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树立“三育人”工作的典型。通过组织教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拓宽教职工的发展意识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发挥工会作用,维护和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爱校爱岗的热情和努力工作勤奋敬业的积极性。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与教职工交朋友,倾听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愿望,为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