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是全球居民共同理想。但是在不同民族国家中,生态文明样态有不同的空间、文化和民族特色。美丽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建设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既有形上价值理念底蕴,也有天蓝地绿水净气清、宜居宜产的环境美貌,还有绿色产业和强大技术的物质支撑,更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生态制度体系机理保障。
美丽中国需要汲取“天人合一”与“仁爱和合”等中国传统优秀思想资源作为价值支撑。在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又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中,除了汉文化外,许多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如藏文化、蒙古文化、东巴文化等)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天人和谐、环境保护的伦理德性,这些文化的覆盖地区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当然,需要在积极的生态实践基础上重新解释天人合一与仁爱和合原则,促使其前现代意义发生向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创生性转化,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绿色视野应当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流价值和指导思想。这一绿色视野将要包容人和人的和谐与人对天的和谐,因而必须摒弃用单一的“主-客”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用包容“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际关系”双重关系(主—客—主)的交往实践模式理解取代之。在“主—客—主”交往实践结构中,人与自然(主客体)的关系,是人与人(主体际)关系的一部分。交往实践以客体为中介,将主体际关系建立在主客体关系之上,而将主客关系延伸为交往关系。这一交往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成为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一个共在结构,一个相互依存、和谐共进的生态部落。
美丽中国需要有可视的自然风光美貌。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是基本要求,构筑人与自然生命部落共同的生态家园需要有宜居宜产的空间格局和居所环境。美丽中国更需要构建绿色产业和强大生态技术的支撑。没有越来越先进的生态技术,没有发达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需要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和生态公平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支持。全国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生态权益和责任的划分要完全一致。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完善生态建设扶持政策,发展生态公共产品,提升生态服务大众的水平和能力。生态权益的社会差异治理需要建立“差异的正义差异的正义”原则,完善生态建设立法,转变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导向和指标体系,对政府环境行为需要建立最严格的、动态的监督和约束。美丽中国建设当然需要有中国特色的考核制度和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行动,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地区需要有科学合理全面的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按照目标体系完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构成规划和计划。
[1] 参见[美]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