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第二节 资源特征

字体:16+-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征各异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旅游资源等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土地资源种类多,宜耕面积小

从资源学的角度而言,土地资源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地貌、岩石、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全省农用地1525.2×104hm2,建设用地55.2×104hm2,未利用土地181.1×104hm2。

(一)土地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少,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省的土地可分为5个大类,78个小类。多样的土地类型格局为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在5大类土地中,山地面积为10.87×104km2,丘陵面积为5.42×104km2,山间平坝面积为1.32×104km2。坡度在6°以下,集中连片、面积大于6.67×106hm2的耕地大坝有47个,耕地面积6.13×104hm2。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土地结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贵州省林业、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种植业的发展应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贵州耕地面积的35.07%,35°以上陡坡耕地占贵州耕地面积的8.65%。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上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较差、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下等耕地占36%。而且在中、下等耕地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土地面积大是其基本特征。喀斯特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1.9%,其特点为土质坚硬,风化以溶解作用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重土地石漠化且难以恢复。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不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二、气候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一)光照少,辐射弱

贵州是全国光能资源贫乏的地区之一,不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一半。省内日照时数为1050~1800h,西部地区光照多,为1400~1700h,最多的威宁县为1804.9h,北部、中部和东部日照较少,为1100~1300h,最少的务川为1008h。与邻省及我国纬度大致相同的地区相比,除成都外,其余省市均比贵阳高,比国内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少30%~40%。

(二)雨热同季,分布不均

贵州年降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为1000~14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黔西南地区为多雨区,降雨量在1300mm以上,晴隆县降雨量达1538mm,黔西北为少雨区,降雨量不足1000mm,最少的赫章只有854mm。贵州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4℃~18℃,由西北向东南,由中部向南部和北部递增。南部和北部边缘的低热河谷地区年均温18℃以上,年积温5500℃以上,罗甸达6500℃,黔西北的高寒地区年均温14℃以下,年积温3500℃以下,热量资源主要集中于5~9月,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全省水热资源分布不均,因此,需要合理地规划布局,才能有效和充分地利用水热资源。

(三)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潜力大

贵州省的风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为79333×106W,技术开发量约为13235×106W,可开发量在2000×106W以上,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的威宁、盘县和中部的龙里、花溪等地区。目前,风力发电尚处于建设状态。强大的电网和便利的交通为风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贵州省风能资源虽然不是很丰富,但较为集中。建设所需的基础条件如电网、交通等方面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具优势。

三、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差异大

(一)水资源总量大,水质良好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贵州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35×108m3,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258.7×108m3,另有入境客水153.7×108m3,居全国第九位。全省单位面积产水量为58.8×104m3。地表水天然水质状况良好,多数河流为微硬水,偏碱性。

(二)时空分布不均

在时间分布上,一般受降水的季节性影响,每年5~7月河流水量大,为丰水期,冬春季节水量明显减少,出现枯水期。一般而言,丰水年水资源量为1201×108m3,枯水年水资源量为900×108m3,河流特别干枯年份水资源量为735×108m3。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趋势。从贵州各流域水资源分布上来看,长江流域多年河川径流量为668×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4.5%,其中乌江水系为376×108m3,为各个水系中最多的,占全省径流总量的36.3%。珠江流域多年河川径流量为367×108m3,占全省总量的35.4%,其中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分别为121×108m3、105×108m3,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1.7%、10.1%,是仅次于乌江水系年径流量的水系。从行政区域的分布上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州,为186.9×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8.1%;其次是遵义市,为176.5×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7.1%;水资源量最小的是贵阳市,仅为41.6×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时空分布不平衡。

(三)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弱,工程性缺水突出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明显受喀斯特地貌的制约,河网密度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较低,而非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及东北部武陵山区则较高。在喀斯特地区,因地表河流少,在干旱季节,部分喀斯特山区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全省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只有部分地下水资源被利用。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影响,骨干水利工程较少,大中型蓄水工程不多。全省已建成的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中,无一座大型支撑性水库,中型水库也仅有36座,占全省水库总数的1.55%,其余均为小型水库和山塘、堰,蓄水保水能力差,灌溉、供水保证率低,水量调节能力弱。水利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3%,工程性缺水特征显著。

(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经贵州省的两部分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和工矿区的河段污染更为严重。南明河、湘江、锦江、清水江等河流的平均污染负荷综合指数8.53。据2000年全省29条主要河流的43个监测断面值的监测结果,对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有23.3%的河段水质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喀斯特地区基岩多裂隙,形成地下地上双重空间结构,使地表水污染经裂隙、漏斗转入地下。这一过程既缺乏过滤,又缺乏溶解氧、阳光,微生物繁殖慢,因此水体自净能力差。往往形成点、线、面、体的全面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导致严重的水性疾病流行,伤寒、痢疾、肝炎等水性疾病发病率始终位居全国前三位。

(五)水资源供不应求

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中针对发展的实际提出:2011~2020年,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截至2020年,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将达到159×108m3。2015年以前规划实施重点骨干水源工程382处。但由于农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人口增长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饮水困难仍需进一步改善和解决。

四、种类繁多,利用价值广泛的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贵州维管束植物组成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征,具有种类丰富、用途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部分植物资源经济价值高,生产潜力大。贵州植物资源有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农作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资源六类。

1.森林资源

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贵州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42.5%,高于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2.7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108m3。主要森林种类有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用林和竹林等。森林资源的分布以黔东南最多,森林覆盖率达47.2%,其次是黔南,森林覆盖率为36.5%,最低的是六盘水和安顺。

2.草地资源

贵州有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各类草山草坡面积为427.02×104h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草地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分别占贵州草地总面积的17%和16.8%,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如果以县级行政单位计算,草地面积最多的是威宁、水城、望谟、黎平、盘县和罗甸,其中威宁达到13.81×104hm2。

3.农作物资源

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及薯类为主,豆类有大豆、蚕豆、绿豆、小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有烟叶、茶、甘蔗、蚕桑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

4.药用植物资源

贵州特定的山区环境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据《贵州植物志》和有关考察研究文献等资料统计,贵州植物种类有6500种左右,其中药用植物275科,1384属,2987种,约占全国主要药用植物的61.2%,其中药用高等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2802种,并有北温带、温带、南亚热带,甚至热带的植物类群和一些过渡成分,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说法,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等6种。此外,天麻、杜仲、厚朴、黔党参、何首乌、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南沙参、冰球子、灵芝等30多种,具有“地道中药材”的美称,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表2.1 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统计

5.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贵州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600余种,以纤维、芳香、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资源为主,其中刺梨、猕猴桃、食用菌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价值。还有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资源200余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资源40余种。

6.珍稀植物资源

贵州有74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伯乐树、贵州苏铁、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9种。

(二)动物资源

贵州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1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鹤、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红脸雨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等。人为活动的加剧对其生存环境不断破坏和长期过度的猎取,致使一些资源动物分布零散,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有不少种类处于稀有、濒危状态。

五、矿产资源优势明显

(一)资源比较丰富,优势矿产显著

贵州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矿种众多等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依据保有储量排位,贵州名列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41种,其中排第一位至第五位的有28种。居首位的达到8种,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有8种和5种。尤以煤、磷、铝土矿、汞、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稀土、水泥原料及多种用途的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矿产最具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人均与单位面积占有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5 贵州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

资料来源:《贵州省地图集》

(二)分布相对集中,组合条件好,易于开发

贵州矿产资源中尤其是煤、磷、锰、铝土矿、锑、汞、金、重晶石等主要矿产,产出地质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良好,大多分布于交通方便的铁路沿线及水资源丰富的乌江干流附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集中分布的少数地区,规模大,矿石质量较优,易选易炼。同时资源配套性较好,辅有较为充足的能源和水资源,这些都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兴建大中型规模的骨干矿山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全省已探明储量的产地中,有1/3以上被开发。贵州矿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产值都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优势矿产的开发利用,使贵州成为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省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和磷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地。生产加工的各种矿产品成为多年来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创汇占全省总额的1/3。

(三)资源贫富不均,部分矿产短缺

尽管发现和探明了不少矿产资源,有较多资源丰富的优势矿产存在,但也存在贫富不均,部分矿产短缺的问题,仍难以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其中,富铁和铜矿的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的石油,尽管有多处油苗显示,但仍未打出工业油田,而天然气虽已探明工业储量,却仅局限于北部一隅,储量少而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食盐、钾盐仍未突破,亦未找到可供开发的金刚石原生矿矿床;作为钢铁辅助原料的铬、铂等短缺;迄今未找到镍、钴、钛等的工业矿床;新型用途的一些非金属虽有找矿线索,但可供利用的产地亦尚待勘查。历来最具优势的汞矿,随着人们无节制地大量采掘,有的矿山资源已经枯竭,难以满足长期开发需要。此外,具有资源优势的锰、硫铁矿等,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硫铁矿含硫在25%以上的Ⅰ、Ⅱ级品矿石,不足全省总储量的5%;锰矿则以碳酸锰贫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8%。

六、“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

(一)水能蕴藏量大,开发条件优越

贵州河网密度大,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104kW,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104kW,占全国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算,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W,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居全国第3位。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上,这四江一河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容量占全省的80%。

(二)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齐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据2006年统计,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108t,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的总和,素有“西南煤海”之称。在全省88个市(县、区、特区)中,有74个产煤。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用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用煤,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集中、含硫量低、组合条件好的特点。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和毕节,是良好的炼焦用煤、化工用煤和气化用煤基地。

(三)水煤结合,能源互补

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组合优势明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优势,是将贵州建设成中国重要能源基地的良好基础。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风能、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其他类型的能源。煤层气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据初步计算,贵州全省煤层气资源总储量居全国前列。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页岩气则处于初步勘察阶段。

七、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一)得天独厚的避暑型气候

贵州气候从北至南跨越了温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带,具体又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四个类型。南亚热带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的罗甸、望谟及北部的赤水等低热河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更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和避暑胜地。多样而舒适宜人的气候是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贵州素有“金不换气候”的美誉,省会贵阳更有中国“第二春城”之称。总体来说,贵州旅游适宜期长,是我国度假和疗养的黄金地。

(二)独特多样的景观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山川秀丽。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的基础,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叠置。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使贵州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世界上,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活动地区之一。早在几十万年前今贵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具有代表性的有黔西观音洞、威宁鸡公山等。除此之外,从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他各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道、巫等诸多文化都包容并存互倡互生。在战国、秦汉时期,古夜郎文化已初成繁荣之象。

(四)多彩的民族风情

贵州省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世居民族,后来陆续迁入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共有49个民族成分。

各民族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堪称世界奇观,如镇远青龙洞、从江鼓楼、安顺府文庙、黄平飞云崖等。此外,各民族的服饰、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民间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了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胜地中,亚洲仅有的两个都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是其中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原秘书长加利先生称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五)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

贵州曾经先后建立过遵义、黔东、毕节、滇桂黔边区等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和丰富的长征文化。在今天贵州的红色旅游景点中,红军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到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形成了三线三区,使之成为全国除延安以外的第二大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