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从贵州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整体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长江、珠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双重贫困”并存且相互影响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贵州生态与经济“双重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对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资源开发极不合理。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贵州处于其腹心地带。全省95%的市县有喀斯特发育,91.7%的耕地、85.3%的农业人口、94%的粮食产量、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喀斯特分布的区域。喀斯特成为贵州最大的基本省情。喀斯特是一种由特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构成的多相、多层次的复杂空间区域。它在地表上形成的可耕土地资源有限,后备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喀斯特地表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4000年时间,表土层一旦流失就容易向石漠化演变。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商品交换量小,市场发育迟缓等原因,贵州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曾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在三次产业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就成了当然的观念和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时间中,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和“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产方式。于是,陡坡开荒、毁林种粮成为一种禁而不绝的现象,长期以来,贵州农业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二是对喀斯特地区承载的人口缺乏准确的定位,人口压力极为沉重。1949年贵州总人口为1416.40×104人,2010年为3474.86×104人(第六次普查),年均净增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至今日,贵州仍处于人口有计划节制生育的“爬坡阶段”,预计到2040年人口生育的峰头才会被削平。人口增长过快和不合理利用资源,成为不断加重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助推力。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20世纪50年代前期,贵州的森林覆盖率在45%左右;80年代降为12.6%。大规模砍伐森林使得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石漠化加剧。5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5×104km2;60年代扩大为3.5×104km2;70年代末为5×104km2。1995年则高达7.6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5%。每年流入长江及支流的泥沙1.4×108t,流入珠江0.34×108t;全省石漠化面积已达1.35×106hm2,并以每年净增1.03×105hm2的规模扩大。
三是贫困地区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呈现很强的一致性,由此造成扶贫攻坚难度的增大。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阵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贵州农村经济的特点。198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500×104人,占当年农村人口的57%。1986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扶贫,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到2000年贫困人口减少为300×104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1993年的34.4%下降为9.74%。但是,贵州现存的贫困人口,致贫的特殊性决定了脱贫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其一,由于贵州基本解决温饱的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0元,仅相当于1990年不变价的300元,并且测算时实物比例高;同时,是否脱贫也只有人均纯收入一个标准,不能反映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状况,而这些都可能是致贫或脱贫的因素之一,因灾、因病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返贫率约为10%~12%。其二,全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9个分布在石漠化发育地区,至今没有越过温饱线的300多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先天缺陷”加上“后天失调”,致使当地群众背上了石漠化和贫困化的双重包袱。
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应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寻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规划。石漠化地区生态规划的研究,应密切结合我国石漠化地区的实际,研究石漠化地区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规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演替特点与规律。分析该地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演替规律,为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必须根据治理区域内的生态现状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要坚持生态重建与经济开发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保障石漠化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喀斯特山区在进行生态重建过程中应大力推行农林复合型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农牧渔结合型等模式。充分发挥林灌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发挥畜牧业土地增肥和资源再利用的作用,发挥高效农业的增产作用,最终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岩溶石漠化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在控制人口自然过快增长的同时,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石漠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与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以减轻农业人口对岩溶石漠化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
开展不同石漠化类型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示范。选择生态本底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各异的几种典型石漠化类型区进行示范开发,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易操作、示范辐射效应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如石旮旯地的林牧高效复合经营示范、岩溶坡面水的调蓄和岩溶地下水的综合利用示范、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示范、道地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示范等,通过示范带动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