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土.苗族飞歌.贵州民族研究,2011(3).
[2]安裕伦.贵州峰丛喀斯特多民族山区人地关系的思考——以贵州麻山、瑶山及北盘江河谷地区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3]安裕伦.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刍议——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中国岩溶,1994(2).
[4]敖选刚.论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教导刊,2010(10).
[5]白明,王孝平.黔中经济区现状、问题与对策.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5).
[6]陈建庚.贵州地貌环境与旅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7]陈嶙,熊洪林.黔南生态产业的发展策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
[8]陈扬.贵州经济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9]陈玉平.三十年来贵州民间文学研究述评.贵州民族研究,2008(3).
[10]代亚松,姜平平.浅论贵州文化的构成与文化特征.当代旅游,2011(7).
[11]戴传固,陈建书,卢定彪,等.黔东南及邻区加里东运动的表现及地质意义.地质通报,2010(4).
[12]戴宁熙.低碳视角下的贵州森林碳库.当代经济,2012(3).
[13]单晓杰.黎平侗戏体现的侗歌特征.歌海,2011(4).
[14]邓康明.关于苗族飞歌、情歌的简析.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15]邓伦秀,陈景艳,等.贵州种子植物“科”的界定之比较研究.种子,2009(5).
[16]邓伦秀,陈景艳,等.贵州种子植物“种”的整理研究.贵州林业科技,2009(1).
[17]邓伦秀,陈景艳,等.贵州种子植物“属”的整理研究.种子,2009(10).
[18]冯开禹.黔中经济区在贵州的地位和作用.安顺学院学报,2012(5).
[19]冯永辉,钱龙.黔中经济区略论.现代交际,2012(3).
[20]高贵龙,邓自民,熊原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21]贵阳市社科规划办.贵阳发展研究——贵阳市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选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22]贵州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贵州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3]贵州省计划委员会.贵州省国土规划委员会.贵州省国土总体规划.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4]《贵州省情》编辑委员会.贵州省情.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旅游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6]贵州省地质地矿局.贵州省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7]贵州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贵州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8]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仁怀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9]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等.贵州农村贫困监测报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30]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等.2000-2005贵州农村贫困监测报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1]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队.贵州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2]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队.贵州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贵州省地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4]郭诗华,祝颖.贵州傩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研究.经营管理者,2010(18).
[35]郭娱瑜.黔中经济区开发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6]韩杰.旅游地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7]郝瑞峰.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研究.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09.
[38]何建华.生态安全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山西水利,2006(1).
[39]何仁仲.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教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40]何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之探究.黄河之声,2011(4).
[41]胡剑堂,刘杨.服务性保障不足与内源性动力缺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西南金融,2009(5).
[42]黄守斌.贵州布依戏源起探析.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3]黄威廉,屠玉麟,杨龙.贵州植被.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44]黄威廉,屠玉麟.贵州植被区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1).
[45]蒋晓昀,何雪蕾.安顺地戏面具与民间傩戏面具之比较.安顺学院学报,2009(6).
[46]焦树林,李靖.贵州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47]匡国明.贵州省磷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前景.磷肥与复肥,2011(5).
[48]邝俊.关于如何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湖南农机,2010(6).
[49]雷婷蕙.黔东南经济发展态势与思路调整及对策.贵州统计,2002(3).
[50]黎铎.贵州山地文化特征论.贵州文史丛刊,2002(2).
[51]李鸿.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2]李茂,陈景艳,等.贵州蕨类植物的整理研究.贵州林业科技,2009(1).
[53]李天元.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4]廖德平,龙启德.贵州林业土壤.贵州林业科技,1997(4).
[55]廖洪泉.黔中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重大机遇.安顺学院学报,2011(2).
[56]林良斌.浅析侗戏的流程与仪式.民族论坛,2009(6).
[57]刘斌涛,陶和平,等.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1(6).
[58]刘家彦.中国·贵州生态环境.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9]龙健,黄昌勇,李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2(1).
[60]龙健,李娟,黄昌勇.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环境与土壤退化及其恢复.水土保持学报,2002(5).
[61]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2]罗剑.贵州民族民间文学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07(2).
[63]麻勇斌.贵州文化发展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与对策建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4]缪坤和,余发良,朱红琼,等.贵州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5]牟成刚.黔中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公路,2011(9).
[66]潘恒.试论贵州花灯剧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和传承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10(4).
[67]彭贤伟.贵州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贫困机制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4).
[68]黔东南调研组.构建美丽经济新格局——黔东南自治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观察.当代贵州,2010(20).
[69]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环境保护,2002(7).
[70]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三: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点和措施.环境保护,2002(8).
[71]沈强,牟春林,潘科,等.浅谈贵州茶叶深加工潜力与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比较.贵州茶叶,2010(1).
[72]石宗源.飞跃关山踏坦途——从历届省党代会报告看贵州迈向生态文明的先期实践.贵州日报,2008-11-05.
[73]舒易文.贵州省水电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2).
[74]宋立,杨丽雪.论黔中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贵州民族研究,2013(1).
[75]孙若信.贵州省煤炭工业的回顾与展望.理论与当代.2010(5).
[76]滕非.苗族飞歌的意境美.群文天地,2011(7).
[77]涂妍.黔中经济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6).
[78]屠玉麟.贵州农田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分区.贵州科学,1983(1).
[79]庹修明.贵州傩戏文化.教育文化论坛,2010(3).
[80]王恒富.贵州戏曲大观.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81]王鸣明.布依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03(2).
[82]王鸣明.黔西南布依戏调查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5(2).
[83]王砚玺.贵州“苗族飞歌”的民族个性与艺术品格.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4).
[84]王艳杰,郭泺.黔东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变化的格局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
[85]韦天蛟.贵州煤田地质工作概况.贵州地质,1986(1).
[86]韦天蛟.贵州矿产资源特点.贵州地质,1993(1).
[87]韦欣仪.贵州省人口分布特征研究.理论与当代,2010(1).
[88]魏霞.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9]吴俊铭,谷晓平,徐丹丹,等.贵州稻作气候资源优势及其利用.贵州农业科学,2007(2).
[90]吴俊铭.贵州光能资源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合理利用.贵州气象,2001(4).
[91]吴正光.贵州的古建筑文化.当代贵州,2005(3).
[92]吴正光,庄嘉如.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简介.贵州文史丛刊,1981(1).
[93]武国辉,周其华.贵州毕节地区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思路.矿产与地质,2006(3).
[94]熊康宁,肖时珍,刘子琦,等.“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中国工程科学,2008(4).
[95]杨朝忠.侗族大歌历史价值考略.音乐探索,1999(1).
[96]杨廷锋.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9).
[97]杨晓蕾,彭贤伟.贵州电力资源及市场状况分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8]杨晓英,刘群.贵州县域地理信息与经济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99]杨选华.黔南航运现状及发展思考.珠江水运,2005(2).
[100]杨勇.贵州经济发展60年研究——第七届贵州经济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1]姚友贤.构建和谐黔东南的思考.理论与当代,2005(7).
[102]殷红梅,梅再美,王茂强,等.贵州区域旅游开发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103]游桂芝,潘庆英.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探讨.中国煤炭地质,2011(5).
[104]张波.交通改变贵州之“大通道”促黔南大发展.当代贵州,2007(2).
[105]张贵平,周蓉,张仁舰.贵州省白酒产业优劣势分析.数据,2011(11).
[106]张华海.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资源研究.种子,2009(4).
[107]张立新,郑瑞.贵州历史文化与旅游.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108]张宁.侗族大歌浅谈.才智,2011(11).
[109]赵斌.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110]赵峰军.贵州花灯概述.民族艺术研究,2001(3).
[111]赵星.“十一五”以来贵州省旅游景区人才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112]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情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4]陈永孝.贵州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15]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资源丛书·贵州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16]周承.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大观周刊,2010(46).
[117]周名丁.中国旅游文化趣闻宝典:趣闻贵州.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18]周越.贵州人地关系的历史溯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119]诸葛仁,俞益武,贺昭和,等.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20]祝晓舟.谈贵州地方戏曲——黔剧.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3).
[121]邹天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评价研究.林业科学,2001(3).
[122]邹婷,蒋雪梅.关于黔中经济区发展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1(3).
[123]蒋雪梅,邹婷.黔中经济区工业优势与发展路径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