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引论

后记

字体:16+-

本书的前身是我于2007年秋季学期向中山大学哲学系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自我的习性:论胡塞尔的“被动发生”问题》。目下的书稿就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补、修订和扩展而成的。增补部分主要涉及第二章第五节“胡塞尔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第四章第一节“经验的视域结构与发生的观念”,以及第六章关于“发生性的回问”“先验的历史性”问题的讨论。相关修订主要是对个别核心概念的理解偏差、个别观点的不当论述的纠正。例如,第一章关于现象学还原与世界问题之间关联的论述,第二章关于先验构造的问题性的初步界定,当初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模糊和偏差,容易导致对问题域后续展开的误解。关于“生活世界”问题、“历史的先天”学说、主体间性与先验目的论之间的本质关联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扩展的第一部分。关于先验现象学的观念论探讨和对现象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澄清则构成了扩展的第二部分。有了对几个关键问题的增补讨论和两个扩展部分的架构,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整个轮廓得以系统展示。因此,书名最终标以《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引论》。

校对完清样,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夙愿,但却并没有尘埃落定的轻松,反倒更多泛起秋意深浓的萧瑟,寥落而怅惘。如此的深夜,在灯下摩挲着书稿的文字,抬头又见一行行文字随光标翻腾,倏忽即逝,恍然随风往事。春兰秋菊,浮云流水。一路走来,不经意间已是知天命之年。岁月蹉跎,马齿徒增,付之一叹。

“穷秋南国泪,残日故乡心。”如今我已习惯了广州的季节,也安乐于这黄卷青灯、心远地偏的生活。纵无白露沾衣、杨柳惊秋的亲习,却也淡薄了萍踪羁旅的客思。只是每在这夜阑更深的苍莽中,总有无端的离思萦怀,或浓或淡。身事逐年,乡关日远。往昔的生活历经岁月消磨,已被风蚀成一格格的记忆。

日暮河桥,渔舟唱晚。沟沟坎坎的桑梓记忆中总有母亲伴我长大的身影,音容笑貌,宛然如昨。时常萦回心头的是母亲离世的那个冬夜,寒更怆悢,定格了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今故园千里,明月孤坟,徒有伤怀了。拜辞家山,南来广州与学术结缘,已是母亲身后的事了。眼前翻腾的行行文字,恰恰见证了母亲逝后我的生命行程。倘若母亲泉下有知,也可告慰母亲对我一生的牵挂了。

秋月春风,星霜荏苒。几多人事际遇,几多生活馈赠,值得永远感念。值此书稿付梓之际,我想向我的导师倪梁康先生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十多年来的耳提面命,点点滴滴铭记心头。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丁东红教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慈母般的关爱。感谢韩国现象学专家李南麟教授的指点和关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刘小枫教授,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张宪教授和陈立胜教授的勉励和提携。感谢中共中央党校郭大为教授、李绍猛教授和李文堂教授的指导和眷挂。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的友爱和帮助。感谢陈德中教授、杨海文教授和罗苹女士的学术支持。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黄敏教授、周春健教授、任远教授、郝亿春教授、邓伟生博士的友谊。感谢师门王恒教授、方向红教授、张伟教授、夏宏教授、陈志远教授、任军教授、雷良教授、高松教授、肖德生教授、邢乃华教授、马迎辉教授、韦海波教授、陈伟教授、娄林教授、高燕教授、尹兆坤教授、王鸿鹤博士和张小龙博士等众兄弟的情谊。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ZX026)的资助,在此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祁传华先生的精心策划和责任编辑梁宏宇女士的辛勤编校。

最后,我要感谢爱妻汪慧女士多年以来所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她的辛劳持家,我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将是无法想象的。还有许多值得记取和感念的人和事,在此难以一一尽陈。情意于心,自当永铭!

李云飞

2018年10月于广州依云小镇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