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字体: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紧密相连的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十分丰富。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包括以下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创新理论的灵魂。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努力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思想。强调必须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问题。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强调必须清醒认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分“三步走”有步骤地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得出的结论,揭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强调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强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把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继续丰富和发展。

[1] 鉴于学术界围绕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相当多,在此不一一注释。作者本人曾于2008年在接受《高校理论战线》杂志采访时简要谈过此问题。

[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页。

[4]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809页。

[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页。

[9]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