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四、全面深化各个层次的改革,避免改革中的“瞎折腾”

字体:16+-

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22]我们认为,要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避免用折腾的办法搞改革。

我们的改革一直是两个方面,一是存量改革,也就是要纠正过去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二是增量改革,即通过改革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发展起来后新出现的问题。之所以产生上述误解,就是因为有些人把我们的改革只看作是存量改革,而忽略了增量改革。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因为存量改革都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增量改革又在不断增加。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结合起来。而增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随着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还有不少是我们在改革中折腾出来的问题。

在改革中瞎折腾,这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事例。比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应该承认,每一次改革都有其必要性,且每一次机构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许多老百姓看来,所谓的机构改革,改来改去,也有不少瞎折腾。再比如,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免也出现瞎折腾的情况。通过对中国企业改革的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的很多企业改革、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也变成了瞎折腾!钢铁企业、火电企业、医疗企业的改革均出现折腾的情况。有一些地方的医药企业改革、重组,结果变成了卖了厂房,没了设备,变成了不能生产医药的企业。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去产能,但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产能越来越大,在去库存中库存越来越多。在公共服务领域,2010年11月,为方便亚运会期间的出行,广州市政府决定实施一个月的免费公交,但在实施了一周后被迫停止;在金融领域,股票市场上的熔断机制,仅仅存续了4天即被停用(2016年1月);在高校里,院系调整、科研改革也存在着瞎折腾的现象。长期被人诟病且一直在进行改革的高考制度改革,也不免有折腾的嫌疑。

这种折腾式的改革带来了如下后果:一是改革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使改革的成效打了折扣。今天我们改革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固然有一部分属于增量改革中的问题,但确有不少是由存量改革中出现失误造成的,这种失误不乏折腾的因素。二是改革中的某些折腾直接损害了百姓利益,如改革中的土地征用、环境污染。三是导致人们对改革信心的丧失。由于改革的政策缺乏稳定性,改革的措施缺乏连续性,同一地区领导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导实施的改革措施不一样,使许多人开始质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使许多人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不相信。四是改革中出现的不少折腾使人们对未来预期不好,出现了道路不自信的情况。这恰恰也是我们强调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层原因。

“家搬多了,家具就会散。”这是常识,人人都懂。那么,为何在改革进程中,会出现瞎折腾的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改革决策不走群众路线,不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靠拍脑袋决策,结果造成决策失误。很多项目因为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被迫下马,结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或浪费。此外,国内还有许多决策失误的案例,有的决策失误甚至造成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自改革开放始,我们党一再强调,改革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但有一些决策者,胆子已经大到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讲规矩的程度,朝令夕改,瞎折腾。结果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和官员也因此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一些改革沿用试错法,缺乏顶层设计,因而缺乏整体性、全局性、协调性,导致政策不配套,甚至出现冲突。“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党在改革初期为了推进大胆改革而提出来的基本主张。“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23],这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如何大胆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这段话有很强的针对性,表明我们有一些对的改革并没有坚持,错的并没有改正,新出现的问题并未及时解决。有一些改革由于缺乏配套,结果留下一堆乱摊子。有一些瞎改革出了问题,由于没有责任追究制度,只是拍屁股走人,结果瞎折腾付出的成本让百姓承担了。

三是我们的决策者存在“本领恐慌”,但为了追求业绩蛮干。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近40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改不改革是一个态度问题,是否改革成为衡量一届政府、一个官员业绩的最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改革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深水区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官员出现了“本领恐慌”,本着良好的愿望干了不少瞎折腾的事。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致蛮干、瞎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24]

四是有一些改革措施完全出于一些官员和决策者的私利。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都有可能会肥一帮人。因此,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缺乏民众参与,决策缺乏透明度,有的领导干部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信条,滥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有的借国有企业改革之名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有的打着改革的旗号,搞“面子工程”,名义上是造福民众,实则谋取私利。有的借改革之机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在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团,产生了阶层固化。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当前利益固化的樊篱,实现现代化成果的公平分享,就是因为以往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各类特殊的既得利益群体。

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如何避免改革中出现瞎折腾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改革方针政策的稳定。自古以来,小国灭于外患,大国死于内乱,这已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正处在快速转型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如此庞大而又处在发展关键时期的国家,不改革没有出路,瞎改革可能重蹈苏东之覆辙。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曾说:“建国三十一年来,我们确实犯过不少错误,包括严重的错误,其间几经折腾,使人民受到了不少损失,也延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25]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两条:“第一条,需要政局稳定。——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第二条,就是现行的政策不变。——要从我们整个几十年的目标来看这个不变的意义。”[26]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时说明确提出“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并且强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27]这里的“不动摇”讲的是立场问题,“不懈怠”讲的是态度问题,“不折腾”讲的是方法问题。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立场要坚定,要始终抓住这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态度要坚决,就是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28];方法要科学,就是重大改革举措必须稳妥审慎,改革举措出台之前,必须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行之有效。

第二,总结改革的经验,发现改革的规律,按照规律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在领导改革的思想路线上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出发。二是在改革的思路上要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就是在改革的思路上,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要通过整体谋划获取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避免“规划折腾”。三是在改革的方法上,要做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既要通过顶层设计对改革的走向、重点、路径等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又要鼓励基层实践创新,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方案。四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29]五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30]

第三,要把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改革进程中去。一方面,改革必须有法可依,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要改变过去单纯靠政策推动改革的趋向,克服拍脑袋的决策行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通过法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而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严格执行党的各项制度建设和规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5]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航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6] 梁启超:《释革》,载《新民丛报》第22期,1902年12月14日。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1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1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

[18]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6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20] 李凯林:《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22]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2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2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27]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2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2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

[3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