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四、改革必须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字体:16+-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近代以来的社会形态,无论是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还是从当代世界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来看,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重要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倾毕生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在肯定其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分析其弊端,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不断发展,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这是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验必须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须首先对资本主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存在两大误区。一个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制度,资本主义是洪水猛兽,只有将其干净、彻底地消灭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兴盛起来。正因为如此,过去我们常常把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发展的,但并不具有阶级性质的事物,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如市场经济、资本、证券、股票、股份制等,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盲目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排斥,从而影响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影响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另一个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是真正民主、符合历史规律的、最理想的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权体制”的“畸形儿”,是超越历史发展的“早产儿”,因而主张“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表现为“左”,后者表现为右,都曾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改革向人们提出了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如果说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不是完全清醒的,那么,我们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也是不完全清楚的、不完全清醒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证明,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必须对资本主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曾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同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形态,在战胜封建主义、开创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1]。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2]而现在又已经过了100多年,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文明成果,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又远远超过了它在前100年所创造的成果。资本主义在其存在的几百年间,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积累了一整套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它们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类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因此,不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最为理想、最为合理的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所谓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3]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指出这一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全面暴发和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近100多年来,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其基本矛盾始终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断裂社会。据美国前劳工部部长罗伯特·赖克提供的数据表明:“1990年,最贫困的20%美国人占国家总收入的3.7%,最富有的20%的人拥有国家收入的一半。1988年,美国100家大公司总经理的平均收入为202.5万美元,为工人的93倍,扣除税率28%,收入是工人的70倍。”他得出的结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并在80年代急剧加速的是,更多的美国人变穷了,因为富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了。”[34]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和绝望。”[35]因此,只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看到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不认清其本质,以为资本主义一切都比社会主义好,更是不对的。

第三,资本主义虽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但其历史并未终结。20世纪初,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帝国主义的生命力有一个新的估计,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冲击力有所减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资关系日趋缓和;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行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科学、教育、文化的进步日新月异,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在现代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6]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终结,它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与社会主义共存。因此,只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急于宣布资本主义的灭亡,急于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不对的。

第四,虽然资本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终结,但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理想道路。人们今天谈论资本主义时,经常谈到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而往往忽略了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当今世界,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真正称得上发达国家的也就是二三十个,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并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100多年前,那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是英、美、德、法、意、日等国,100年后的今天,这一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增加了一些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又少而发达起来的少数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而所谓东亚四小龙更是美国因为“冷战”的需要向这些国家进行军事订购和经济援助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国格局百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呢?这是因为,这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脱离封建社会较早,进入大机器工业的文明发展阶段历史较长。在上百年的时间中,它们曾长期剥削和奴役落后国家,这为其经济起飞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少数发达国家率先抢占了有利的世界市场,又有强大的资本进行科技研究和创新,这使大多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与它们竞争中,都步履维艰,难以追赶。许多大的国家,如印度、阿根廷及许多的亚、非、拉国家几十年来都一直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却长期发展不起来。苏联倒向资本主义的后果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给了我们活生生的例子。短短十几年时间,俄罗斯经济大幅度跌落,普通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与此相反,极少数暴富者则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少数金融寡头甚至控制了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那种认为一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就会快速发展,经济就会快速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就会立即提高的想法,只能是痴人说梦。

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绝不能教条化、凝固化,必须以客观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在资本主义没有灭亡之前,在社会主义没有完全胜利之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种主要社会制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改革极为重要。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开展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建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大都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的分析,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的那样首先诞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统治也比较薄弱的俄国建立起来的。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解决了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但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列宁曾设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革命手段把俄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在实践中遭到了严重挫折。这使他认识到,企图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去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主要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文明成果。列宁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37]正是列宁首创的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设想使贫穷、落后的俄国迅速发展起来,为苏联打赢卫国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斯大林后来改变了列宁的政策,关起门来搞建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斯大林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错误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封闭性的经济体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限制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渐渐失去热情。斯大林之后,虽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十分缓慢。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采取了全新的改革开放政策,但由于其推行的“新思维”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全面投入资本主义的怀抱,苏联从对资本主义的完全排斥到完全接受了资本主义,从而葬送了社会主义,教训深刻。

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加上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曾照搬了苏联模式,同苏联一样慢慢陷入僵化、封闭的模式之中,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行了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使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东西渐渐引入中国。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保证,这使得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昭示我们:社会主义只有继承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如果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拒绝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那社会主义只能是空中楼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为反对我们而创造的一切文化珍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38]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9]

第二,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界,完全有可能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资本主义要彻底消灭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这一点可以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久不衰的进程中找到充分的历史根据,也可以从现实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中找到实践依据;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都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因而要完全取代资本主义,还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一点可以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进程中找到充分的证据,也可以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中找到现实依据;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已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要割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联系也根本不可能,这一点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找到充分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所面对的生产力都具有社会化、大型化、现代化的特点,双方都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要遵循商品经济规律。虽然两种制度各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但双方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双方在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运用商品经济规律等方面都具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客观基础。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们认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同处于一个时代,共处于一个世界,这就给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的最新文明成果,从而建立起“合格”的社会主义搭建了一个可能的平台。实践表明,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采用过的有利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切手段和机制,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逐步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最终为取代资本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必须反对全盘西化。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必须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同时又要抵制全盘西化或资本主义化。不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我们就难以推动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不抵制全盘西化,我们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悲剧性的后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从突破旧有体制弊端,同时向资本主义学习开始的,这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决定的,有其必然性。但不同国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在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其进行的改革,从向资本主义学习开始,一步步丢掉社会主义的一些原则和制度,最后推行全盘西化,完全投入资本主义的怀抱,使社会主义改革最终以惨败结束,其教训深刻。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经验丰富。

实践证明,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把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与反对全盘西化二者有机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具体来讲,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一是要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二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时间中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三是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四是要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的长处和优点;五是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管理的有益做法,如法治、政企分开、公务员制度等等。这是我们要促进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必须学习的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化的倾向:一是不能搞私有化,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不能搞两极分化,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以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三是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要始终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四是不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革中的指导地位;五是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