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数据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首先得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因为大数据是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们会发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科学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直接原因。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其二,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物化成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其三,科学技术促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其四,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其五,科学技术被运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总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及其变革的基础。
自近代以来,正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考察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人们也会发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海外殖民扩展,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出现的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催生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资本主义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从自觉到自为的转变,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16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与此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这次科技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科学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它促进了工业时代的到来,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其一,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使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其二,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阶级迅速分化。旧的封建贵族、手工业者和农民日益分化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斗争日趋激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其三,机器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自然力取代人力,逐步缩小了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天然差别,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实现人的平等的希望。以上三点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机器大工业的客观性是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以电气化为先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电力代替了蒸汽成了机器运转新的动力,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垄断的产生,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的对外输出,资本输出又使资本主义从单个民族国家走向全世界。资本的对外输出和扩张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于是有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进一步暴露出资本主义难以克服的矛盾,科技实力的差异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暴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暴发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中叶,它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人类从此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资本主义从此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抓住此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发生了国家解体、政党衰落、政权易帜的历史惨剧。
就中国来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的先人先哲们秉持“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早先步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打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考察了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和在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推动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还推动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在科技力量的突出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5]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迅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国情,列宁深深地意识到,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要建立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绝不能跟着西方走,而应直接瞄准最新的科技成果,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列宁认为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就是电,为了发展电力和迅速把电力用于工农业生产,列宁早在1920年就集中了200多名科技专家研制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电气化计划》,并把这一计划称作俄共的第二个党纲,即党的经济纲领。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6]。
也正是基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这些显著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深感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曾提出过“技术革命”的响亮口号。毛泽东洞见先进技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7]在毛泽东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就包含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8],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江泽民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0]。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把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