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研究

三、大数据为开辟社会主义未来创造了良好条件

字体:16+-

目前可以说,大数据是信息技术产业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又一次技术变革,影响深远。大数据给人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大数据的研发与运用,不仅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前途和命运。人类终将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

40多年前,即1973年,英国学者斯蒂芬·博丁顿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撰写了《计算机与社会主义》,设想了一个具有巨大技术潜力的新社会结构,认为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反对者提出的各种难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16]目前,我们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具有的信息性、预测性、相关性、参与性等特征,都将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一,大数据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反社会主义人士经常诟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数据时代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科技进步不是在推动、而是在拉动社会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将成为创新、生产力提高的前沿,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水平;数据即信息,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发展。大数据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学,将使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决策更加精确,将使劳动参与经济管理的权力更大、效率更高。

伴随着大数据在生产领域的运用,财富的增长速度将更为迅速。有人预测,大数据堪比石油,其潜在价值难以估价。麦肯锡研究院根据其模型做出预测:大数据可以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带来3000亿美元的潜在增加值,对欧洲的公共管理每年有2500亿欧元的潜在价值,为位置服务产业带来6000亿美元的潜在年收入。由此可见,大数据带来的这种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将不断累积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现实的资本主义如果不能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将面临被新社会制度替代的结局。如果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将不可避免地累积更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大数据时代将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二,大数据将推进所有制的变革,为逐步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

当今世界95%以上的国家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被私有资本所圈占,就连我们生存依赖的水源、空气、语言、文化,甚至物种和人类基因等也被逐步私有化了。按照西方左翼学者的看法,这种私有化已经把人类逼到整体灭绝的边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再一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再一次凸显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紧迫性。

在大数据时代,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这两种不同类型财富生产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科技的发展,非物质生产的比例将逐步提高。非物质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开性、共享性并通过消费而不断增殖的特征,大数据恰恰具有这些特征,无法被私人占有。在非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创造价值(创造、提纯、分享数据),而且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均会提高。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非物质生产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未来的社会将越来越依赖于不可分割、不可私人化的非物质财产,马克思当年所畅想的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条件正在现实社会中成长壮大。

第三,大数据将促进资源按计划进行配置。

人类的历史其实都是始终围绕着资源的获取、分配,以及再分配展开的。社会主义要替代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亚当·斯密强烈反对计划经济和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依据是:无论多么英明的统治者都不可能了解千差万别的、错综复杂的工业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按计划组织生产的设想。19世纪末,英国费边社会主义曾针对计划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设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经济学界曾展开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的大论战。社会主义的反对者奥籍经济学家路·冯·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出面迎战的社会主义人士,包括当时旅美的波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在1936年年末到1937年年初发表的论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首次在理论模型的层面上设计了引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对米塞斯的挑战予以反驳。[17]此后,关于社会主义到底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一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争论的问题。

过去反对计划经济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海量信息如何收集、整理、筛选、计算;二是政府制订的计划如何才能具有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这些问题都很容易解决。云计算有可能使信息流通和分析达到必需的速度、广度和丰富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数据的全面共享,可以使基于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分析和预测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从而非线性的、精细化的、自下而上的、提前编制的科学计划可以代替传统的依靠专家、精英、权威等的行政化决策。而这些根据大数据做出的预测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也就是说,大数据将使计划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成为可能。中国国内目前使用的订单农业以及某些制造业实行的“私人定制”,就带有计划性。

第四,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更全面自由的发展。

对老百姓来说,大数据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网购,网购在中国造就了淘宝、卓越网、当当等著名的购物网站,带来了实体店的迅速衰落。但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更重要的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缩短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劳动者支配的自由时间,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其信息性特征要求商家如果想抢占先机,首先需要掌握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其预测性特征可以使传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相关性特征可以促使人们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其参与性特征将促进民众的政治参与。

——大数据更尊重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目标。大工业只注重群体,大数据使个体得到尊重。一方面,政府管理必须更符合个性利益和需求;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更重视个人的独到的、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人的独创性和知识判断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源泉。

——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视野大大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建立起普遍的分工、交换和联系,打破了传统社会原有的宗族的人际交往、村落之内的狭小地域活动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空间活动领域,借助互联网、手机等通信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得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从事各种活动。随着全球市场的建立和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与更多的人交往,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时代,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极大增强了人类的进取精神、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帮助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克服和摒弃一切过时的、谬误的东西,永远富有革新性和创造性。随着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大数据产业对于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人类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也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第五,大数据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大数据不仅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而且必将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最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政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大数据开辟新的产业发展前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论在医疗、交通、航空、电力、电信、金融、城市管理等公众领域,还是在制造业、创新行业等各式各样的企业当中,都存在着从数据中发现新价值、提供更个性化、更有价值服务的需求,进而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型。同时,零售商充分利用大数据可实现运营利润增长60%——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因为大数据现在对制造业的利润平均可能不到5%。另外,制造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可降低整个成本的50%。

——大数据将拓展人们的参与渠道,扩大人民民主。大数据最显著的特征是数据的社会化,大数据的精神实质是自由、平等、共享。大数据具有广泛参与性,每个人都是数据的享有者,更是数据的贡献者,生活在数据之中,所有人都在制造、分享和传播数据。这种参与性将深刻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使参与公共事务的时间和知识成本下降,公民参政能力增强。大数据能够及时反映舆情和民意,网络记录着网民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富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政府可以通过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所需的信息,促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大数据治理意味着直接民主重新代替间接民主成为可能。这时的直接民主一方面不再只是小国寡民的专属,而是所有生产数据、掌握一定数据权的单位都可以平等参与,属于成为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组织和一般公民;另一方面不断消解其与多数正义的必然联系,转而关注所有人的利益诉求,广泛存在的小集团甚至个人的合理利益即是正义。

——大数据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将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18]对学者来说,文献资料搜索查询,如今的Google、百度、搜狐等网络搜索工具让我们在数秒钟之内将世界上所有相关文献信息一网打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视野。对现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短缺的恐怕不再是文献资料和科研信息,而是独到的思想。

——大数据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从技术层面上讲,大数据包括绿色数据,如空气污染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森林覆盖率、土地沙化程度等。大数据的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量的生态方面数据,可为生态保护提供背景支撑和技术手段。大数据可以告诉人们该怎样设计经济发展速度,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大数据将使人们对自然资源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从而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大数据将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广泛渗透给国家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之时,大数据这样的先进信息技术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革命性的改造工具。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将大数据运用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唤一波社会化浪潮: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权力更分散的社会,一个网状的大社会。”[19]政府部门可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无缝化、高效化、有效化,建立全新的协作管理机制。通过运用整体化、综合化、最优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可以实现管理对象的全覆盖、资源信息全面共享、岗位责任的层级落实,并将原来传统、被动和分散的碎片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和系统的网格化管理。大数据所具有广泛参与性将深刻影响社会治理,社交媒体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便利和频繁,从而形成大规模即时性的社会联系网络,使获取政治信息、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本大大降低,进而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第六,大数据将改变人类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大数据时代,生产的社会化发生了新的变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正在日益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随着数据规模和渗透范围的扩大,大数据正以一般数据所未曾有过的惊人的渗透和解析能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去,生产的社会化倾向于大型化,而未来智能社会的主流企业一定是智能密集型企业,就规模而言,它不是变大,而是变小;过去,数据存在私有制企业和统治者手中,带有封闭性,现在,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正在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逐步演化成社会占有;过去我们认为,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个观念。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在大数据时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共同朝着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由此可以说,大数据开辟了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总之,大数据不只是影响企业、政府和国家安全,而且必然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对中国来说,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深刻领会世情、国情和党情,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做出科学决策,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上面的分析,只是一种应然状态,达到实然,还有一个过程;而且我们只是分析了大数据已经带来或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大数据带来的问题(如数据如何更加公开透明,个人隐私如何得到法律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数据运用如何纳入法治轨道)等,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明显不够。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很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保证。2015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0]这表明,大数据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认可。但如何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需要我们开展科技创新;如何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并规避大数据带来的挑战,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学理探讨;如何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并将大数据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还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制度创新。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6]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7]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11] 习近平:《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新华网:2014-11-19[2016-12-01],http://news.xinhuanet/politics/2014-11-19/c_1113318700.htm.

[12] 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1EB相当于4462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据库存储量。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共有87万字(含标点),每个汉字占两个字符,由此计算1EB约等于6626亿部《红楼梦》,1ZB等于6785024亿部《红楼梦》。再形象一点,如果一个图书馆藏书500万册,1ZB的数据存储需要用1.35亿个图书馆收藏。

[13] 参见水木然:《工业4.0大革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

[14] 转引自郭晓科:《大数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5] 参见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汤珊红、许儒红、侯勤:《大数据:信息时代大国技术竞争新领域——美国大数据研发》,载《国防》2013年第2期。

[16] 参见[英]斯蒂芬·博丁顿:《计算机与社会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7] 有关此次争论,许多学者曾有系统描述,建议参考[美]阿林·科特尔、[英]W.保罗·科克肖特:《计算、复杂性与计划——再谈社会主义核算论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2期。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19] 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页。

[20]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