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三年级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抢救一位晕倒在粪池里的69岁的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24岁的生命。围绕张华救老农“值不值”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观点,《文汇报》为此组织了将近三个月的专题讨论。26年之后,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2008年12月23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播秦畅邀请,本人有幸与当时以《文汇报》评论员身份具体组织这场讨论的吴兴人先生一起,在秦畅主持的《市民与社会》节目中与听众一起进行讨论。下面把我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以及受讨论影响而产生的一些想法,作一个集中表述。
1.在思考张华救人是否“值得”的时候有些人不从道德角度出发,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与过去30年我国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有很大关系。
对张华救人的不同意见,表明同一个事件,既可以从道德角度看,看它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体现道德价值,也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把它看做是一个经济行为、交易行为。认为张华作为年轻大学生救老农“不值得”,可能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结果。在当时即1982年,市场经济改革已经慢慢开始,当时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那时以来,整个改革开放当中,经济的重要性和正当性都大大突出,所以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就特别重要。有关张华救人的讨论,固然涉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但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过去的30年中,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评价,经济价值在评价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明显事实。价值当然不仅仅是经济概念;“价值”也是一个道德概念、价值论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经济概念使用的。
2.在思考张华救人是否“合理”的时候,还可以分别从目的和手段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对张华行为的不同看法,还与这样一个情况有关:同一个行为可以分别从目的和手段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有听众提出张华作为一个大三的医学院学生,不应该不知道沼气对生命的威胁,不应该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救人。那是把眼光集中于张华救人行为的手段,说这种手段不合理。这位听众其实并没有否定张华救人的动机和目的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大部分听众像26年前的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一样赞扬张华救人的崇高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来说——都肯定张华当时所采取的救人方式。同一个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些角度并不相互矛盾,而各有其合理性。但重要的是,当我们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因此而否定其他角度的合理性,最好是把这些角度综合起来。
3.时隔多年,多数人们仍然肯定张华的行为,但所提供的理由有一些重要区别。
在节目直播的时候,打进电话来的多数听众都充分肯定张华的英雄行为。时隔26年以后,大多数听众仍然充分肯定张华的行为,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但在论证张华救人行为的正当性的时候,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在肯定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的同时,不少听众提到“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以人为本”。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张华事迹26年以后,在许多人那里共产主义精神仍然是舍己救人的主要依据。但应该承认,现在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程度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要高得多。奔向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那么多志愿者,有共产党员,但大量的不是共产党员;不管是否共产党员,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冒着余震的危险奔赴灾区,目的都是为了“拯救生命”。传媒在报道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学老师谭千秋死死守护四位学生的事迹的时候,也没有附加太多的政治色彩、提出太多的政治理由。在抗震救灾动人事迹的宣传报道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最普遍的理由,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这两点上达成了高度共识,而我们的主流媒体也理直气壮地肯定这个共识。这是改革开放在价值领域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
第二,一位姓张的听众在电话中说,建议我们去了解一下张华的家属目前的情况,假如他们需要帮助的话,我们一起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这使我很感动,也使我很自豪。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各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其中也包括价值观领域。我不赞成对当前我国的价值观状况作太灰淡的描绘。听众张先生的来电很典型地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人在赞扬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的时候,并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评论者、旁观者,不仅仅从理论上抽象地谈,而是把自己也放进去,把自己的行动也放进去,愿意为英雄人物及其亲人做一些事情,默默无闻地做一些事情,不要宣传,不要政治的理由,不要任何大的理由,只希望默默无闻地为别人做一些好事。有一个报道,说一个单位的员工为灾区捐款的时候,许多人都署名“谭千秋”。这是一个特别感人、也特别可喜的现象。道德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我们大家都像听众张先生那样,像默默无闻地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而工作着、奉献着的无数志愿者那样,在思考道德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的行动放进去;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所谓“精英”,都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来实践自己声称是信奉的价值,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更有道德、更符合人性。
4.对张华救人行为的评价,涉及我们如何看待“理性”和“本能”在道德中的作用。
在直播节目中,多数听众都不赞成说张华是在思考了什么理想和原则以后才决定救人的,而认为张华根本就来不及思考,是凭着本能就跳下粪池救那位老农的。在26年前的讨论中,这样的观点很少,较多的则是说张华的行为与他刻苦学习理论、怀抱崇高理想之间的关系。我比较赞同多数听众的观点,即张华在跳下粪池前,未必会有时间来思考他的救人行动与理论和理想之间的关系。但我不赞同因此就说让张华舍身救人是一种本能行为。如果一定要用“本能”这个词,它也是一种高级本能,是把某种人生价值和社会规范内化到人格结构中去的结果。关键时刻作出的瞬间反应,比冷静思考后作出的选择,更能说明一个人的人格和素质。
说张华很可能是不假思索地决定救人,并不是说我们在理解张华事迹的时候,要把“理性”排除掉。让张华不假思索地决定救人的那种“本能”,是平时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培育的结果,而无论从个人自身的个人修养来说,还是从个人所在的集体对他进行的社会培育而言,理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也就是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对道德情境的理性分析对个人修养的作用。在社会培育中,理性起的作用表现为社会的引领者和管理者对道德与涉及道德的种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比方说分析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社会环境。
5.道德培育的关键,是要有一个不总是让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环境。
正如有听众所说的那样,用利害盘算来看待张华的舍己救人,是不正确的。一个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超越功利考虑的。这点我很认同。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而不是从行为者自身来说,我们不能让老实人总是吃亏,也不能让不老实人总是占便宜。老实人之所以为老实人,就是他并不是老想不吃亏,老想占便宜。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尽量有一个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让不老实人占便宜的社会,是个人与集体对立、自我与他人对立的社会。这种社会之所以要不得,是如马克思早期所说的,这种社会中的人们总要在“利己主义”与“自我牺牲”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好的;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尖锐对立,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尖锐对立的情况下,你如果不想自我牺牲,你就只好选择利己主义;你如果不想选择利己主义,你就只好选择自我牺牲。这是伦理学上所说的“道德两难”的一种形式,就是两种你都不想要的东西,你却非得选择其中之一不可。伦理学上另一种“道德两难”,是两种你都想要的东西,但你要了这个,就必须放弃那个;你要了那个,就只能放弃这个,典型例子是忠孝未必两全,“真”“善”未必一致,说“真话”未必是说“对话”,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这些道德两难如果要全然回避,是不大可能的。但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两难,一个环境如果让人们处处为难,这个环境就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英雄人物会作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己救人、大公无私等选择。对英雄人物我们当然要热情讴歌、努力学习,“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但在赞扬英雄人物的同时,我们不能对让英雄人物经受这种考验的环境,作简单的、盲目的肯定。张华为救老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本身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以前常有一种奇怪的思维,以为尽管出了一个大灾难,但只要出了一个或一批英雄人物,它就成了一件大好事,就有理由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关键时刻会有英雄人物涌现出来,这固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地要求人们作自我牺牲,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真实集体”。“真实集体”并不是那种让人们经常要在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之间进行选择的集体,不是那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相冲突的社会。恰恰相反,真实集体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根本一致的社会。它非但不是反对个人的,反而是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条件。
6.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人人有责,领导干部和主管部门尤其责任重大。
当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不可能一点矛盾也没有。如果一点矛盾也没有,道德品质也就无从显现,从而也无从培育,至少是缺少了道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尤其对设计制度、创造环境、营造舆论、实施奖惩的领导干部、主管部门等来说,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道德规范才比较容易作为一种合乎人性而不是反对人性的规范,而在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的年轻成员)的人格结构中内在化。
道德规范起作用有三个途径,分别可以比喻为通过人的手脚、头脑、心灵。通过“手脚”是指通过法律:法律强制地约束人们的手脚,你违反了就要受罚。通过“头脑”是指通过理性:人们头脑清醒的时候觉得应该照着道德规范去做,头脑糊涂的时候就不照着做了。通过“心灵”也就是通过前面所说的“本能”,这种本能实际上是内化了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它使人在不那么复杂的情况下能够不通过理性的判断和推理,就去做好事。假如有两种环境,一个环境是老实人总是吃亏的,一个环境是老实人不经常吃亏的,相比之下,后一种环境更能促成道德规范的内化,更能在人们心中植入前面所说那种道德“本能”,那种在张华舍身救人那一刻发挥作用的心灵火花。这里的“心”,应该就是孔夫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所说的那颗“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