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音烏穆清廟,肅雝顯相息亮反。濟濟子禮反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音亦,與斁同於人斯!《周頌》多不叶韵,未詳其說。
○賦也。於,歎辭。穆,深遠也。清,清靜也。肅,敬。雝,和。顯,明。相,助也,謂助祭之公卿諸侯也。濟濟,衆也。多士,與祭執事之人也。越,於也。駿,大而疾也。承,尊奉也。斯,語辭。○此周公既成洛邑而朝諸侯,因率之以祀文王之樂歌。言於穆哉此清靜之廟,其助祭之公侯,皆敬且和。而其執事之人,又無不執行文王之德。既對越其在天之神,而又駿奔走其在廟之主。如此,則是文王之德豈不顯乎?豈不承乎?信乎其無有厭斁於人也!
【纂疏】杜氏曰:「清廟者,肅然清靜之稱。」東萊呂氏曰:「《士虞禮》:『祝詞曰:「哀子某,哀顯相,夙興夜處不寧。」』然則主人之外,餘皆顯相也。成王,祭主也。周公及助祭之諸侯,皆顯相也。『濟濟多士』,廣言助祭之人,凡執事者皆在也。『秉文之德』,顯相多士,凡助祭者莫不秉文之德也。『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言顯相之肅雝,則成王穆然,奉祭之氣象不言可見矣。」○愚謂此詩只第一句說文王之廟,餘皆就祀文王者身上說,雖未嘗明頌文王之德,自有隱然見於辭意之表者。何則?文王往矣,今助祭之公侯執事之人所對越者,彊名之曰「在天」,已不見其有顯然之跡;所奔走者,強名之曰「在廟」,亦不見其有可承之實。影渺跡絶之餘,而人心之敬恭嚴事者,無厭射乃如此。於此可以見盛德至善,漸磨滲漉,淪肌浹髓,沒世自有不能忘者矣。
《清廟》一章,八句。
《書》稱:「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實周公攝政之七年,而此其升歌之辭也。《書大傳》曰[1]:「周公升歌《清廟》,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焉。」《樂記》曰:「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鄭氏曰:「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疏之,使聲遲也。唱,發歌句也。三歎,三人從歎之耳。漢因秦樂,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筦弦亂人聲,欲在位者徧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
【附錄】《清廟》一倡三歎者,人多理會他不得,注下分明說「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類[2]。祖道。
維天之命,於音烏穆不已。於同上乎音呼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賦也。天命,即天道也。不已,言無窮也。純,不雜也。○此亦祭文王之詩。言天道無窮,而文王之德純一不雜,與天無間,以贊文王之德之盛也。子思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純於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間斷先後。」
【纂疏】疊山謝氏曰:「程氏曰:『天命即天道也。言天之自然者曰天道,言天之賦予萬物者曰天命。』」○愚謂「不顯」對「不已」言。王氏謂「不顯」乃所以甚言其顯,則「不已」亦所以甚言其已乎。意者「文王之德」,所謂「不顯」者,深潛純粹,栗密不露之謂,而非謂其不明顯也。故《易》稱之曰「用晦其明」,斯亦「不顯」之義歟?
假《春秋傳》作「何」以溢《春秋傳》作「恤」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何」之為「假」,聲之轉也。「恤」之為「溢」,字之訛也。收,受。駿,大。惠,順也。曾孫,後王也。篤,厚也。○言文王之神將何以恤我乎?有則我當受之,以大順文王之道,後王又當篤厚之而不忘也。
【纂疏】鄭氏曰:「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愚謂「假以溢我,我其收之」,前王之惠後王也,正與《易》「有孚惠心」、《洪範》「用敷錫厥庶民」同義,皆上之惠乎下也。「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後王之惠前王也,正與《易》「有孚惠我德」、《洪範》「錫汝保極」同義,皆下之惠乎上也。後王亦豈真有以惠前王哉?栽培封植之餘,使文王之流風餘澤傳之無窮,施之罔極,常如一日焉,是即所謂惠文王矣。
《維天之命》一章,八句。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音因,迄許乞反用有成[3],維周之禎。
賦也。清,清明也。緝,續。熙,明。肇,始。禋,祀。迄,至也。○此亦祭文王之詩。言所當清明而緝熙者,文王之典也。故自始祀至今有成,實維周之禎祥也。然此詩疑有闕文焉。
【纂疏】東萊呂氏曰:「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所謂『肇禋』,以文王配帝始于此也。《大宗伯》曰:『以禋祀昊天上帝。』」蘇氏曰:「迄于周公,遂以有成,其成雖當周公之世,然其禎祥見於文王矣。」李氏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維清》一章,五句。
烈文辟音壁,下同公,錫兹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賦也。烈,光也。辟公,諸侯也。○此祭於宗廟,而獻助祭諸侯之樂歌。言諸侯助祭使我獲福,則是諸侯錫此祉福,而惠我以無疆,使我子孫保之也。
【纂疏】黄氏曰:「烈,功烈。文,文章。」王晦叔曰:「為國君,故稱辟。舉五等之貴,故稱公。」
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繼序其皇之。
封靡之義未詳。或曰:封,專利以自封殖也。靡,汰侈也。崇,尊尚也。戎,大。皇,大也。○言汝能無封靡于爾邦,則王當尊汝。又念汝有此助祭錫福之大功,則使汝之子孫繼序而益大之也。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於音烏乎音呼前王不忘!
又言莫强於人,莫顯於德。先王之德,所以人不能忘者,用此道也。此戒飭而勸勉之也。《中庸》引「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而曰:「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大學》引「於乎前王不忘」而曰:「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纂疏】李氏曰:「訓,效也。」東萊呂氏曰:「『於乎前王不忘』,如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黄氏曰:「此成王感發諸侯不盡之意也。」○愚按:《中庸》三十三章引此詩末章,朱子釋之曰:「此借引『不顯惟德』,以為幽深玄遠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顯之德,而諸侯法之,則其德愈深而效愈遠矣。篤恭,言不顯其敬也。篤恭而天下平,乃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應也。」 《中庸》下文又曰:「《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朱子又釋之曰:「所引孔子之言,以為聲色乃化民之末務,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則猶有聲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顯之妙。不若所言『德輶如毛』[4],則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以為毛猶可比,亦未盡其妙,又不若所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5],然後乃為不顯之至耳。故惟此可以形容不顯篤恭之妙。」以此觀之,則「不顯」之義,文公亦未嘗執一於「豈不顯乎」之說,在學者融而通之可也。
《烈文》一章,十三句。
此篇以公、疆兩韻相叶。未詳當從何讀,意亦可互用也。
天作高山,大音泰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沈括曰:「《後漢書·西南夷傳》作『彼岨者岐』」。今按:彼書「岨」但作「徂」,而引《韓詩》薛君章句,亦但訓為「往」,獨「矣」字正作「者」,如沈氏說。然其注末復云「岐雖阻僻」,則似又有「岨」意。韓子亦云「彼岐有岨」,疑或别有所据,故今從之,而定讀「岐」字絶句,有夷之行叶户郎反,子孫保之。
賦也。高山,謂岐山也。荒,治。康,安也。岨,險僻之意也。夷,平。行,路也。○此祭太王之詩。言天作岐山,而太王始治之。太王既作,而文王又安之。於是彼險僻之岐山,人歸者衆,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孫當世世保守而不失也。
【纂疏】張氏曰:「荒,闢而大之。」曹氏曰:「『遂荒大東』是也。」王氏曰:「治荒謂之荒。」曹氏曰:「康,有康濟斯民之意。」嚴氏曰:「太王、文王之業,子孫當保守而不墜也。成功告神明之頌,多言子孫當保守之意。蓋子孫能保守,則可以慰祖宗之心也。」
《天作》一章,七句。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音烏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
賦也。二后,文武也。成王,名誦,武王之子也。基,積累于下,以承藉乎上者也。宥,宏深也。密,靜密也。於,嘆詞。靖,安也。○此詩多道成王之德,疑祀成王之詩也。言天祚周以天下,既有定命,而文武受之矣。成王繼之,又能不敢康寧,而其夙夜積德以承藉天命者,又宏深而靜密,是能繼續光明文武之業而盡其心。故今能安靖天下,而保其所受之命也。《國語》叔向引此詩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定武烈者也。」以此證之,則其為祀成王之詩無疑矣。
【附錄】安鄉問:「康王何緣無詩?」曰:「某切以《昊天有成命》之類,便是康王詩,而今只要解那『成王』做成王業後,便不可曉,且如《左傳》不明說作成王詩,故韋昭注又且費盡氣力要從那王業上說去,不知怎生地。」義剛。
【纂疏】王氏曰:「緝,績。熙,廣。」蘇氏曰:「單,盡。」嚴氏曰:「肆,故也。」濮氏曰:「朱文公采歐公《時世論》以斥《序》之非,而獨表章《國語》說,斷其無可疑,今觀『基命』、『定命』之語,意與《洛誥》合,其為頌成王審矣,何必委曲謂『文武成此王業』乎?」
《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
此康王以後之詩。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叶音由之。
賦也。將,奉。享,獻。右,尊也,神坐東嚮,在饌之右,所以尊之也。○此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之樂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蓋不敢必也。
【附錄】問:「所解『右』字,與舊說不同。」曰:「《周禮》有『享右祭祀』之文[6]。如詩中此例亦多,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類。如《我將》所云,作保祐說[7],更難。方說『維羊維牛』,如何便說保祐。到『伊嘏文王,既右享之』,也說未得右助之右。」賀孫。
【纂疏】孔氏曰:「告朔則祭於明堂,巡守之歸則祭於明堂。其祭必用特牲。此云牛羊,知是大饗,詩故曰。《郊特牲》云:『帝牛不吉,以為稷牛。』是知明堂用牛。《夏官·羊人》曰:『釁積,共其羊牲。』積柴祭天,是知祭帝用羊。以父配帝,則牲牢不得異食。」嚴氏曰:「釁,謂邦器及軍器成則釁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古雅反文王,既右享叶虚良反之。
儀、式、刑,皆法也。嘏,錫福也。言我儀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則此能錫福之文王,既降而在此之右,以享我祭,若有以見其必然矣。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又言天與文王既皆右享我矣,則我其敢不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天與文王所以降鑒之意乎?
【纂疏】東萊呂氏曰:「明堂祀上帝,而文王配焉。故此詩雖文王之樂歌,必先言祀天,而次言祀文王。『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言祀天也;『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言祀文王也。」陳氏曰:「歌是詩于文王,並言所以配享之意。」
《我將》一章,十句。
程子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氣之始也。萬物成形於帝,而人成形於父,故季秋享帝而以父配之,以季秋成物之時也。」陳氏曰:「古者祭天於圜丘,掃地而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犢,其禮極簡。聖人之意,以為未足以盡其意之委曲,故於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禮焉。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稷遠矣,配稷於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親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配文王於明堂,亦以親文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備矣。然則郊者古禮,而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東萊呂氏曰:「於天,維庶其饗之,不敢加一辭焉;於文王,則言儀式其典,日靖四方。天不待贊,法文王,所以法天也。卒章惟言「畏天之威」而不及文王者,統於尊也。畏天,所以畏文王也。天與文王一也。」
【附錄】問:「《我將》之詩乃祀文王於明堂之樂章。《集傳》謂『物成形於帝正,季秋成物之時也[8]。此乃周公以義起之,非古禮也』。不知周公以後,將以文王配耶?以時王之父配耶?」曰:「諸儒正持此二義,至今不决,看來只得以文王配。且周公所制之禮,不知在武王之時,成王之時?若在成王之時,則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見。」又問:「繼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者配之。」僴。
【纂疏】濮氏曰:「文王之祀,既不敢同后稷於郊,又無屈天神於宗廟之理,故特尊其祀於明堂,斯其為曲盡矣。」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
賦也。邁,行也。邦,諸侯之國也。周制,十有二年王巡守邦國,柴望祭告,諸侯畢朝。○此巡守而朝會祭告之樂歌也。言我之以時巡行諸侯也。天其子我乎哉?蓋不敢必也。
【纂疏】徐氏曰:「時邁,猶時處也。子之者,親而愛之。」
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后!
右,尊。序,次。震,動。疊,懼。懷,來。柔,安。允,信也。○既而曰:天實右序有周矣,是以使我薄言震之,而四方諸侯莫不震懼。又能懷柔百神,以至于河之深廣,嶽之崇高,而莫不感格,則是信乎周王之為天下君矣。
【纂疏】程氏曰:「薄言,發語辭。」曹氏曰:「《周官·大司馬》:『及師,大合軍,以行禁令,救無辜,伐有罪。』說者謂『王巡守、會同,則司馬統師合軍以從』,是王者巡守必以師從行也。故有震疊之事焉。」李氏曰:「古者人君巡守,因以考諸侯功過賞罰之,如《孟子》所謂『有慶有讓』,如《王制》言『不敬者君削以地,不孝者君黜以爵,不從者君流,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是也。」曹氏曰:「《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故巡守所至,百神皆祭焉。」毛氏曰:「喬,高。嶽,岱宗。」孔氏曰:「巡守之禮始東方,故以岱宗言之,其實兼四嶽也。」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側立反干戈,載櫜古刀反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户雅反。允王保之!
戢,聚。櫜,韜。肆,陳也。夏,中國也。○又言明昭乎我周也,既以慶讓黜陟之典,式序在位之諸侯,又收斂其干戈弓矢,而益求懿美之德,以布陳于中國,則信乎王之能保天命也。或曰:此詩即所謂《肆夏》,以其「有肆于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釋文》曰:「戢,止也,斂也。」孔氏曰:「櫜,弓衣,一名韜。故納弓於衣謂韜弓。」嚴氏曰:「『右序有周』與『明昭有周』語意一同。『明昭』不言,實承上省文也。言天之『右序有周』而結之以『允王維后』,謂膺天命而無愧也。言天之『明昭有周』而結之以『允王保之』,謂保天命於無窮也。」
《時邁》一章,十五句。
《春秋傳》曰:「昔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而《外傳》又以為「周文公之頌」。則此詩乃武王之世,周公所作也。《外傳》又曰:「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以饗元侯也。」韋昭注云:「《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即《周禮》『九夏』之三也。」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
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
賦也。此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詩。競,强也。言武王持其自強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競,豈不顯哉?成王、康王之德,亦上帝之所君也。
【纂疏】李氏曰:「觀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功烈莫強焉。」又曰:「歐陽氏以『成康』為成王、康王。」○愚謂「不顯」只是不表露之意。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紀覲反其明叶謨郎反。
斤斤,明之察也。言成康之德明著如此也。
鍾鼓喤喤華彭反,叶胡光反,磬筦音管將將七羊反,降福穰穰如羊反。
喤喤,和也。將將,集也。穰穰,多也。言今作樂以祭而受福也。
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禄來反。
簡簡,大也。反反,謹重也。反,覆也。言受福之多,而愈益謹重,是以既醉既飽,而福禄之來,反覆而不厭也。
【纂疏】李氏曰:「『既醉既飽』,蓋祭終而飲福耳,言祭時鍾鼓管磬之樂皆和,故神降之福,祭終而飲,威儀備具,此福祿所以反復日至,方興而未艾也。」
《執競》一章,十四句。
此昭王以後之詩,《國語》說見前篇。
【纂疏】濮氏曰:「諸儒信《序》之過,往往徒費其辭而意終不慊,故朱文公辨而正之,尚復何疑?」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叶曰逼反。無此疆爾界叶訖力反,陳常于時夏。
賦也。思,語辭。文,言有文德也。立、粒通。極,至也,德之至也。貽,遺也。來,小麥。牟,大麥也。率,徧。育,養也。○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蓋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且其貽我民以來牟之種,乃上帝之命以此徧養下民者,是以無有遠近彼此之殊,而得以陳其君臣父子之常道於中國也。或曰:此所謂《納夏》者,亦以其有「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嚴氏曰:「『中』者,民心所自有[9],特因后稷有以養之而勿喪耳[10],故曰『莫匪爾極』。康衢所詠『爾極』,《洪範》所謂『汝極』,《天保》所謂『爾德』,《君牙》所謂『惟爾之中』,其意一也。」段氏曰:「《詩》言『來牟』者二,蓋麥者,五穀成就之最先,一歲豐稔之占,又正闕之之時,故養民者以此為喜也。」李氏曰:「『陳常于時夏』,所謂富而教之也[11]。若民無常產,則因無常心矣。」
《思文》一章,八句。
《國語》說見《時邁》篇。
【纂疏】濮氏曰:「此郊祀獻后稷之樂歌。祭天宜有詩,而今亡矣,决不可以《昊天有成命》當之。」
清廟之什十篇,十章,九十五句。
[1] 此處引《尚書大傅》文字,與原文有異。原文作「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澤,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
[2] 「挽」原作「換」,據《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3] 「許」原作「計」,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4] 「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烝民》之詩」四字。
[5] 「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文王》之詩」四字。
[6] 「享」原作「尊」,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五《大祝》文并參《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7] 「說」字原無,據《朱子語類》卷八十補。
[8] 按,此句《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於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
[9] 「中」原作「極」,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改。
[10] 「因」字原無,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補。
[11] 本句,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七作「蓋無常產而有常心者,惟士為能」。「富而教之」為同卷同篇黄櫄語。按李氏原意,係后稷只教民稼穑,至於教化之事乃契之所為。然黄氏則以為后稷亦有教化之功。此處引文實將矛盾之說拼合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