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是我的学术专著《为马克思辩护》的第二版。
2002年,在我的学生李屹立博士的促动下,我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为马克思辩护》。出乎我意料的是,从2002年1—10月,仅仅10个月,《为马克思辩护》就连续印刷三次。这也许是我的执着感动了读者,但重要的是,读者的厚爱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在《为马克思辩护》第二版出版之际,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师长、朋友和亲人,没有他们的友情与亲情,我不可能成长;同时,我也想到由于种种原因对我产生误解、偏见甚至“敌视”的人,没有他们的误解与责难,我不可能成熟。“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对于我来说,友情与亲情、委屈与磨难,都是一笔财富、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
我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的哲学。我注意到,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后处在不断变换之中,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马克思在世纪之交的思想文化论争中不仅没有成为“原告”,反而或明或暗地成为“被告”,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随意涂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作为一个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者,我的全部论著都是重读马克思的结果,或者说,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所以,我把第二版定名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有较大的变化:一是把“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代前言)”改为“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代序)”;二是把四编改为上、下篇,并删去了第四编的全部内容;三是对内容进行了调整,除删去了第四编外,还删去了“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辩护”、“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课题设计、资料分析和模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历史沉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源的再思考”八章,增加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一种新解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新解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一种新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一种新解读”、“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内涵、特征和意义”、“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一种比较研究”、“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背景、实质和意义”、“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十章。
《为马克思辩护》是围绕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这一主题展开的。上篇侧重于对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和基本观点的研究,把马克思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的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理论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展现被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忽视、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下篇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西方现代哲学研究,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考察了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并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凸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我力图以这样一种形式重塑马克思的“形象”,展现马克思哲学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同时,我也深知,马克思哲学博大精深,这部著作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不过是“冰山现象”。对于我来说,思维之锄还应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的深处不断掘进。“人们常常有机会提供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狄德罗语)我丝毫不否认我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足,深知这部著作的全部缺陷。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我的这部著作“只是一面镜子,读者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他的思想的全部缺陷,从而借助这个途径将思路端正”。
《为马克思辩护》这部著作的内容实际上反映了我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不同问题,记录了我重读马克思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我的哲学研究水平的过去与现在。由此,我想起了赫尔岑的名言:
充分认识过去,我们才能认清现在;
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
杨耕
2004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