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出版时,我曾经说过,“《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出版之后,我渴望‘思想平静’”。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又过去六年,我的思想却未平静,仍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再次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之后,我再次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穿透力、哲学的批判力,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的哲学仍然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间”,一个新的马克思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同时,我也自觉地认识到《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的局限和缺陷。因此,我向读者呈上《为马克思辩护》第四版。
同第三版相比,第四版有较大的变化:
更换了第三版的代序,即《学术月刊》杂志记者2004年1月对我的采访录,重新撰写了序言“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删去了第三版的“发生、本质、过程:对马克思认识论的新解读之一”、“思维的内在矛盾:一种新解读”、“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一种新解读”、“知识思维与辩证思维:一种新解读”、“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一种新解读”、“后现代主义:背景、实质和意义”、“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以及附录的“一、二、三、四、五、六”。
调整了第三版中的“辩证的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一种新解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种新解读”、“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进程:一种新解读”、“实践反思:对马克思认识论的新解读之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一种新解读”、“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即把第三版第六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八章,第三版第九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十章,第三版第十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十一章,第三版第十三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十七章,第三版第二十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三章,第三版第二十三章的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版的第八章,第三版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章调整为第四版的附录三、四,第三版第二十八章调整为第四版的第六章。
增加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分别作为第四版的第一、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章,以及附录的一、二。
这样的变动反映了我再次重读马克思后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体现了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维度、广度和深度。我始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分清哪些是马克思哲学问题域中的问题,哪些是当代哲学问题域中的问题,马克思哲学在哪些重大问题上契合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从而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成果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展示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不嫌浅陋,将本书列入“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南京大学张亮教授热情推荐本书;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为本书第十三章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杜丽娟编辑不辞辛苦打印了全部书稿,江苏人民出版社戴亦梁编审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一并表达我的谢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好汉,更需要帮。我深深地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
我的学业、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我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信仰都是马克思哲学。在这条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如果说最初我是“误入”哲学,那么,后来我就是自觉选择了哲学,至今无怨无悔。哲学适合我,我也适合哲学。今天,我已与哲学连成一体,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活。当然,我也深知,哲学思维极其艰辛,谁选择了哲学并想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上,谁就必然要在精神上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
你接受了幸福 也就接受了痛苦
你拥抱了晨钟 怎么可能拒绝暮鼓(汪国真)
杨耕
2016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