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评述了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同时,在评述的过程中又随时随地探讨了马克思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我概括前述,做出如下结论。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没有论述过本体论问题,马克思哲学只是世界观而不是本体论。这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而且是无端的傲慢与偏见。实际上,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论述过本体论问题,论述了“本体论的证明”和“本体论的规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论述了“本体论的肯定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集中论述了人的存在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本体论问题,因为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卢卡奇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即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的本体论著作,但马克思哲学“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关于存在的论述,即都是纯粹的本体论”。[85]在我看来,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就是在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其结果就是终结了传统的本体论,建构起一种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自在自为运动着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正是实践,一方面为人类改造、创造与理解现存世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通过实践,人们在不断改造、认识自然界的同时,又不断改造、创造和理解着人自身——他的生物结构、社会关系和思维方式等。实践构成了现实世界的本质,也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本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等等不仅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86]。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指向的就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关注的就是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的消除,并确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7],从而真正解决人与世界、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这样,马克思便使本体论从“天上”来到“人间”,把本体论与人间的苦难与幸福,把本体论与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了,或者说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得到了本体论的证明,从而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找到了哲学和改变世界的直接结合点。
马克思的深刻见解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中,列宁已做了不正确的理解,斯大林把列宁的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原理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推向极端,把马克思哲学一般唯物主义化,把马克思本体论彻底自然本体论化,实际上是用近代唯物主义解读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划时代贡献在相当大程度上被抛弃了,这是马克思哲学史上一次惊人的理论倒退。
卢卡奇的目光可谓敏锐,他的社会存在本体论预示着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复活”马克思本体论的道路上,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本体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然而,由于方法论的不当,卢卡奇最终又走向一般唯物主义及其本体论,回归斯大林,回归近代唯物主义。卢卡奇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共同证明一个道理,即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某一理论以至整个哲学理论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内在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马克思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或生存论本体论的历史命运也是如此。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创建的,它在当时以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关注。正因为如此,后人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忽视的恰恰是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丢掉的恰恰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意义的方法,因而造成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在缺陷,即在脱离了历史过程的“抽象物质”中寻找一切精神现象的依据。20世纪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使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以及从人的存在出发解读存在的意义这一方法的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凸显出来了。我们必须以此为前提,重建与马克思哲学文本相吻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从而复兴马克思主义本体论。
正如卢卡奇所说,“今天,如果人们试图站在存在的基础上现实地对世界进行思维,那么,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复兴之路才有可能完成”。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5—17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列宁全集》第55卷,1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8—3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37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09、4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09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2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7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37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2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0]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54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59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83页。
[35]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3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3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2]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284、285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5页。
[45] [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此处“阿多尔诺”与行文中“阿多诺”所指为同一人,只是译法不同。)
[46] [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157页。
[47] [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319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8] 《列宁选集》第2卷,3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 《列宁选集》第2卷,311页。
[50] 《列宁选集》第2卷,425页。
[51] 《列宁选集》第2卷,311页。
[52] 《列宁选集》第2卷,423页。
[53] 《列宁选集》第2卷,225页。
[54] 《列宁选集》第2卷,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
[57] 《斯大林选集》下卷,4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4页。
[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4页。
[65] 首先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混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是梅林。梅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机械唯物主义,正像在社会领域中,他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一样”。
[66]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物词典》,英文版,268页。
[67]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6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8]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52页。
[69]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36页。
[70]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0、198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1]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53页。
[72]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新版序言,2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3] 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4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74] 《卢卡奇文学论文集》,43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5]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309、25页。
[76] 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29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77]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94页。
[78]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2页。
[79]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4—15页。
[80]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72页。
[81] 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20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82]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3页。
[83]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326、472、151页。
[84]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0页。
[85] [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559页。
[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