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六节 利科尔的象征和本文理论

字体:16+-

一 利科尔的解释学哲学

利科尔(Paul Ricur,1913—2005年)是法国哲学家、美学家,曾就学于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德军俘虏,在被囚禁期间接触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受到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深刻影响。1948年,他在斯坦斯伯格大学开设哲学史讲座,并转向意志哲学研究。1957年起先后在巴黎大学、雷特诺大学、鲁汶大学任哲学教授,并于1973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巴黎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中心的董事长职务。利科尔的主要著作有:《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和存在》(1947年)、《意志哲学》(第一卷,1950年)、《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1965年)、《解释的冲突:解释学论文集》(1969年)、《隐喻的规则》(1975年)、《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年)等。

利科尔自20世纪60年代起集中研究哲学解释学。他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系“象征解释学”阶段,主要从神话和宗教中的象征现象入手,研究对于意义的解释问题。第二阶段系“综合化现象学解释学”阶段,自60年代后期起,以现象学为基础,博**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宗教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等哲学流派之长,加以改铸综合,融入他的解释学哲学之中。第三阶段系“语言哲学解释学”阶段。从70年代起,他把重点转向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研究。利科尔的哲学解释学努力把大陆解释学哲学与英美语义学哲学的主要倾向结合起来,企图通过语言分析,经由反思的认识论层次,最终达到理解的本体论层次。

他的解释学哲学从语言这一人生最普遍的现象出发,企图融合近代方法论解释学和现代本体论解释学,建立起一种别具一格的“现象学解释学”。他认为,本体论解释学回避了认识论和方法论,造成了方法论的贫乏。因此,他企图弥补这一缺陷,从语义学、认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来追寻被西方传统哲学所遗忘的存在。可见,他的哲学解释学具有浓厚的调和折中的倾向。他的解释学美学理论也正是这样嵌入其解释学哲学的框架之中。

二 关于象征的理论

利科尔的解释学美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象征的理论和关于本文的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一直注重语言的象征性研究,认为解释学应从对象征形式的研究出发,进一步详细分析象征的结构。他指出,艺术文本的意义能够同时在抽象的思辨和经验的体会中被把握,意义本身具有一种融合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能力,也就是说,意义具有象征性。那么,艺术文本为什么会具有象征性呢?这就涉及他对于艺术文本所使用的语言的看法。他把艺术作品所使用的语言称为话语(discourse),话语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词多义和具有寓意功能。他说:“在词汇的层次上,词(如果确实已被称作词)总不止一种意义。”[107]正是词汇的一词多义性既构成了象征的基础,也构成了隐喻的基础,使得艺术文本具有多重意义,并显示出开放的特征。“……在解释中,根本不存在符号世界的封闭系统”[108],一词多义,便是符号的开放性的一个例证。象征标志着向着某种不同于自身的东西在语言方面的突破。总之,“一词多义和象征是所有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部分”。[109]

利科尔从本体论层次上对象征加以分析,他还把象征与对于存在的追寻结合起来。他指出:“我冒昧地简要概括上述论点:象征中唯一的哲学兴趣就是,通过其双重意义结构,它揭示了存在的多义性:‘存在以多种方式言说。’”[110]在他看来,语言总是说出关于存在的某种东西,因此,“如果有象征之谜的话,那么,它就完全在于显示的层次上,在那里,在话语的多义性中,存在的多义性被说了出来”。[111]

利科尔还在语义学的层次上分析了象征问题。在这方面,他深受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尽管从总体上说,他是反对结构主义理论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是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的功能构成的,对于语言学应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利科尔也认为,“我们将用索绪尔的术语继续这种把双重意义的‘共时性的’定义与‘历时性的’定义区分开来的描述。共时性的定义:在一特定的语言状态中,同一词具有多重意义;严格地说,一词多义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根据历时性原则,多重意义被称为是意义的一种变化,一种转换”。[112]

利科尔运用他关于象征的基本理论分析艺术文本,这样,艺术文本也就是多义性的。象征是艺术作品意义的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中,艺术文本的象征意义就得到了显示。例如,神话既包含了体现于字面上的表层意义,也包含了通过隐喻和象征表现出来的深层意义,理解和解释就是要透过神话的表层意义去探寻其深层意义,从而获得人类原始时代的种种经验。

他还认为,对于象征所创造的意义,只能从字面的直接意义出发,经过想象才能获得。想象的世界也就是作品的世界。理解者在想象中给作品创造了一个意义世界。

总之,利科尔的象征理论表明,他充分肯定了艺术文本的开放性。在这点上,他与伽达默尔等人是一致的。不过伽达默尔更侧重从理解者的历史性这一角度来认识这种开放性,而利科尔的象征理论则不仅从本体论的层次上,而且还从语义学的层次上揭示艺术文本的开放性,这充分显示出他的解释学美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倾向。

三 关于本文的理论

对于文本的看法,是任何一个解释学美学家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利科尔同样也是如此,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本理论。

第一,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加以融合,强调符号建构与精神分析学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这种包括广泛的文本观念不仅包含了梦和症状的深刻统一,而且包含了这两者同白日梦、神话、民间故事、俗话谚语、双关语和笑话的深刻统一。”[113]心理小说、诗歌创作等都可由此得到说明。文学艺术的文本也是一种符号建构,与创作主体的潜意识状态是深刻地统一在一起的。

第二,他把结构主义与他的解释学文本理论结合起来,强调文本的自律性,认为文本不论是说出的还是写出的,都是在自己说话,不必牵涉到作者。他认为文本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说明就是阐明结构,那就是,构成了文本的静力学依赖性的内部关系;解释就是遵从文本为我们打开的思维之路,把我们置于朝着文本的方向的路上”。[114]强调文本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并由此充分肯定文本的自律性,这正是结构主义的基本立场。在这方面,利科尔完全与结构主义一致。他把对文本的解释看成是对于文本的内在结构的揭示,从而把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融入了自己的文本理论。

第三,强调文本的整体性。利科尔认为,宗教现象、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都要求我们把文本概念概括为一个由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构成的意义整体,而不是看作句子的整体”。[115]可见,他不仅强调文本是一个意义整体,而且反对把文本仅仅看成是一种句子的整体。这表明他更注重的是文本的深层意义,而不是表层意义。

第四,他还从语义学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本质特征。他指出,“我们说,‘文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116]话语必须被固定下来,否则在现实生活中它就会转瞬即逝。在话语中,事件与意义的关联构成了全部解释学问题的核心。“话语也是通过进入理解过程,作为事件超越自身并变成意义。”[117]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文本,利科尔看到了作品不光就是由表层的句子构成的,它还具有深层的意义,而这种深层的意义需要被解释者加以理解后才能呈现。同时,话语只有通过整理才会变成一个故事、一首诗等,因此,整理也就成了一种文学样式。此外,作品的风格赋予它以与个别事物相似的外貌。创作也就是使话语成为作品。

第五,文本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脱离创作它的语境,而具有自身的语境。利科尔指出,文学作品的文本“与语境相关,它是作品的语境……文本使它的意义不受心理意向的影响,所以,同样它也使它的指称不受表面指称的影响。对我们来说,语境是通过文本展现出来的指称的总体”。[118]由于话语通过书写被固定下来,这样,作者和读者就处在不同的语境中。他的这种看法显然与赫什异趣。因为文本具有自身的语境,也就有了自主性。这样,文本所指的意义与作者的意思就不再一致了。“文学作品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就是,超越它自己产生的心理学——社会学条件,从而使自己面向无限度的系列读物。”[119]这里,他含蓄地否定了赫什把文本的意义与作者的意图相等同的观点。

利科尔进一步指出:“指称的显示特征的消灭无疑使我们叫作‘文学’的那种现象成为可能,它可能消灭了对既定实在的全部指称……看来,我们大多数文学作品的作用是毁坏语境。”[120]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指称和语境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指称和语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某种间距。因为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可能性的世界。文学的指称并不等于实存的世界,而是构成一个虚构的世界。文学文本的意义指称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隐喻性,它通过由语词、语法等构成的隐喻网络引导读者进入虚构的世界。

最后,在利科尔看来,理解文本就是理解自我。因为“文本是我们通过它来理解我们自己的中介”。[121]对于文学文本说,它的意义的显示要靠阅读。也就是说,它的意义的最终显现和完成离不开读者。不过与伽达默尔不同,利科尔不以为阅读是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他认为,作为一种解释,阅读的任务是准确地实现指称。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延搁指称的不确定状态。通过阅读,读者借助想象创造了一种“想象的”语境,实现了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隐喻性,从而揭示出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的隐喻意义。

文学文本召唤着阅读。阅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因此,“阅读就是把一个新的话语和文本的话语结合在一起。话语的这种结合,在文本的构成上揭示出了一种本来的更新(这是它的开放特征)能力。解释就是联结和更新的具体结果”。[122]这就是说,通过阅读,文本的话语与读者的话语结合在一起,使仅仅具有内部关系和结构的文学文本具有了意义。对理解者的高度重视构成了本体论解释学美学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同样也是利科尔美学理论的一个突出的优点。他的这方面的基本观点与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尧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相互渗透和交融,推动了西方现当代美学高度重视审美理解者这一理论趋向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