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就明代史学讲一点认识,这对于如何看待《史学要义》一书,也是有联系的。有明一代,朝廷只修实录,不撰国史,大为时人所诟病。王世贞说过:“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8]这个批评,是指出了一个事实。有的学人则因所修实录存在一些问题,便断言明代“无史”[9]。有的学人更进而认为:“有明一代,国史(按:指实录——引者)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10]像这样的批评,显然是过分了,而其影响所及直至于今。从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明代史学确无可与《史记》《汉书》、“三通”、《资治通鉴》相媲美的著作,但这并不是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朝代之史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明代史学确有不少可议之处,然而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显示出它的分量的:一是2900余卷的实录的撰成及流传至今,虽存在不少问题(历代实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其历史价值;二是方志和野史的发达;三是有关社会经济领域的多种专史的兴起;四是通俗史学的发展;五是历史批判和史学批评均有新的成就;六是晚明史家群体的形成及私家历史撰述之盛亦无愧于前朝,等等。因此,我们对于类似“有明一代,史学不振”的论点,应从时代与史学的关系上做具体分析,尽可能还其本来面貌。希望《史学要义》一书的影印出版,对促进关于明代史学的研究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图书馆所藏《史学要义》,卷2缺第45页,补卷缺第68至第71页,可惜已非完帙。所幸的是,山东省图书馆藏本完好无损,仍为全编。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辑出版委员会的指导下,山东省图书馆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合作,拟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本《史学要义》,予以出版,以供研究与收藏之需。主其事者要我为影印本《史学要义》作一篇评论性的文字,以便于读者对它的了解和研究。仓促之际,勉强成篇,不当之处,盼方家予以教正。
[1] 徐栻:《史学要义》叙,见《明刻珍本史学要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第1~2页。
[2] 徐栻:《史学要义》叙,见《明刻珍本史学要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第3~4页。
[3] 《万历秀水县志》卷七《艺文志·典籍》作四卷,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3年。
[4] 曾有友人见告,《经学要义》今有传本,然笔者至今未见原书,姑依旧说。
[5] 见《屠渐山文集》卷四《卜君墓志铭》,明崇祯补刻本。
[6] 王世贞:《江右奏议序》《徐尚书传》,分别见《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和卷七十七,明刻本。
[7] 王世贞:《徐公墓志铭》,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五百二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
[8]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页。
[9] 参见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三“三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0] 张岱:《琅嬛文集》卷一《石匮书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