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四节 《东观汉记》和《汉纪》

字体:16+-

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在“正史”创建的过程中,《东观汉记》和《汉纪》二书,各有其特点和地位。

《东观汉记》在体裁上不同于《史记》、《汉书》的地方,是有“载记”一目,记王常、刘盆子、樊崇、吕母、隗嚣、王元、公孙述、延岑、田戎等事。这些人,或为“群盗”,或为“叛臣”,故以“载记”记之。《东观汉记》原有志10篇,多出于蔡邕之手,今仅知律历、礼、乐、郊祀、天文、地理、朝会、车服篇,而朝会、车服二志是其新创。[114]《东观汉记》的“载记”和志目,对后来纪传体史书的撰写,有一定的影响。

《东观汉记》辑本尚存“序”即史论若干首。《史通·论赞》说:“《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序,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这是关于史论的多种名称,而《东观汉记》的“序”,也是其中一种。现存《东观汉记》的几首序,其思想与表述,没有什么特色。如汉章帝纪后序是这样写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圣之至要也。乾乾夕惕,寅畏皇天,帝王之上行也。明德慎罚,汤、文所务也。密静天下,容于小大,高宗之极致也。肃宗兼兹四德,以继祖考。臣下百僚,力诵圣德,纪述明诏,不能辨章,岂敢空言增广,以累日月之光。”[115]这样的史论,无异于官样文章。又如吴汉传,现存佚文,颇多事迹,然其后序冗长而苍白,无实质的评论。[116]《东观汉记》的史论,也有署为“太史官曰”的[117],这是它续撰多次、经历众人之手的缘故。

从总的方面看,《东观汉记》因出于东汉史家之手,故在记述东汉历史方面,保存了丰富的史实,这是其后的各种东汉史所不能替代的。魏、晋间,《汉记》与《史记》、《汉书》被称为“三史”[118],颇为时人所重(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同时也是诸家纪传体东汉史的始祖,其所创“载记”之例则为唐修《晋书》仿效,足见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史学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东观汉记》“虽残珪断璧,零落不完,而古泽斑斓,罔非瑰宝”,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