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上的反思,是在中国史学有了很大发展和很多积累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两汉时期,司马迁和班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复杂、动**的政治形势和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史学出现了多途发展的局面,史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历史著作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了。到了唐初贞观年间,设馆修史又取得了重大成就,先后撰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和《晋书》,以及《南史》《北史》,当朝实录、国史也在撰述中。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史学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史学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教训和问题。这种客观存在,激发了史学家的思考,加之现实的历史撰述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使史学家对于这种思考达到了必须做出总结和说明的程度。于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就落在了曾经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担任史官的刘知幾身上。从中国史学发展的总的趋势来说,刘知幾是开中国史学反思之先河的史学家。
刘知幾对中国史学的反思,是中国史学上的第一次反思。这次反思的主要特点,是产生了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史通》这部书,对唐初以前的史学从历史编纂上做了全面的总结,涉及史学家历史撰述态度和历史撰述方法的许多问题,既概括了成功的经验,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思路开阔、语言犀利是《史通》的鲜明的风格。
中国史学上的第二次反思出现于清代前期。其学术背景是,刘知幾之后史学经历了中晚唐、两宋、辽金、元明和清代前期的发展,成果积累和思想积累更加丰富,提出的问题更加深刻,又有《史通》作为反思的前驱,于是出现了章学诚对史学的反思。这次反思的主要特点,是产生了一部有系统、有深度的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文史通义》讨论文史的理论问题,而以讨论史学的理论问题为主。这部著作继承了刘知幾的反思精神而又发展了这种精神,它主要是从史学家的历史撰述思想方面对以往史学做了总结,章学诚着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见解的认识,从而把对于中国史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理论认识的层面。可以认为,《文史通义》一书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中国史学上的第三次反思出现在清代末年,其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是,清代后期,从1840年开始,中国备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了20世纪初,更是出现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与此同时,一方面,中国史学家们出于救亡图强的目的,加强了对边疆史地和外国史地的研究和撰述;另一方面,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引进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作为改良政治的思想武器。这种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激发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审视和批判,于是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的要求。这次反思的主要特点是,产生了梁启超所撰写的《新史学》为标志“史界革命”的“宣言”。《新史学》以历史进化理论为武器,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激烈的批评,提出革除“君史”、撰写“民史”的主张,强调历史撰述不写出人群进化的过程及其公理公例,即不是好的史学家。以《新史学》为代表的史学思潮,在20世纪前半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史学上的第四次反思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同第三次反思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但它们在性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动剧烈,历史步伐也大大加快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皇朝统治的结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史学家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理论思考进一步加深,一部分史学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的世界观、历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思考历史问题和史学问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李守常(大钊)于1924年出版了《史学要论》一书,此书参考了当代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阐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在科学中的位置,以及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生、发展的基础,被称为中国史学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里程碑。
中国史学上的第五次反思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形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意识形态领域则是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其时代特征。于是,在经历了“**”之后,中国的理论界、学术界从“万马齐喑”的状态一下子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都在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一般来说,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重点:一是“四人帮”对这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干扰和破坏,二是这个学科或学术领域在“**”前的17年中的经验、教训。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重点,前者是对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清算,后者主要是关于学术上的正确与偏颇的检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历史局面,是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起点的,因为此次大会唤起了人们的自尊、真诚、信念和热情。中国史学上的第五次反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这次反思有几个特点,第一,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看作学术群体的反思;第二,它以重新学习和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目标;第三,它要回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尹达、刘大年、白寿彝、尚钺、胡绳、黎澍等老一辈学者。这次反思的重大意义,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今史学多元发展的形势下,继续居于史学的主流地位,并创造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