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把讽喻意义隐藏于其中的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寓言作者把要说明的某个道理或哲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短小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从中获得教训。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烈的教训性
寓言的主旨鲜明,每个故事都明确地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人们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通过寓言故事把它们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或肯定某一真理。例如《农夫和蛇》是通过农民救活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又咬死农民的故事,说明“决不应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这是教训中概括出来的真理。
寓言的道理一般都是讽喻性的教训,讽刺和嘲笑是寓言显著的特征。它们含意深刻而又幽默,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训。这些教训有的是让读者自己去思索,有的是作者在篇首或终了直截了当地说明。如克雷洛夫的《乌鸦与狐狸》,开始就点出:“关于阿谀拍马的卑鄙和恶劣,不知告诫过我们多少遍了,然而总是没有用处,拍马的人总会在我们心里找到空子。”又如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因为摘不到架子上的葡萄便说:“那葡萄一定是酸的。吃了酸葡萄肚皮要痛。我不稀罕什么葡萄了,我一点也不想吃了。”最后作者评论:“这就是说,有些人因为没有力量,不能做成事情,也是这样借机来做口实。”以上两部作品,一个在篇首,一个在篇尾,明确提出了对人们的告诫。
(二)明显的譬喻性
寓言是一种譬喻故事,它通常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比喻、象征、影射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达到譬喻的目的。
寓言中以人类以外的生物作角色时,采用拟人手法,像童话一样,使它们像人一样说话行动,有思想,有性格,但同样也要照顾动植物固有的特点,例如羊温和、软弱,狼残忍,狐狸刁滑,青松坚韧等。这些被拟人化了的角色,常被用来比喻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或比喻社会上某些类型的人。例如《揠苗助长》中的宋人,就是用来比喻犯有主观急躁毛病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影射那些依仗主子势力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的奴才走狗;《中山狼传》的中山狼是比喻狡猾凶狠的恶人。
寓言的教训性是通过比喻、象征来表现的,寓言的比喻和一般修辞的比喻不同,它是把整个故事作为譬喻。寓言有人物,有故事情节。作者就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性格行为、故事情节来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近喻远,来阐明一种教训或道理。例如《愚公移山》就带有比喻和象征的性质,借此说明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三)故事简短,语言精练
寓言故事的情节比较单一,都紧紧围绕着作者要提供的教训或讽喻进行。
寓言的篇幅短小。寓言中有人物形象,但不作细致刻画;有情节,但不展开,没有细节描写,没有详尽的叙述和烦琐的议论,是叙事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
寓言的语言像诗歌的语言一样精练,但不像诗歌那样跳动着强烈的感情。寓言的语言是理智的,概括性极强,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既简练又具有魅力,不仅使读者容易记住,而且意味深长,读后使人思索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二、寓言的历史发展
寓言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民间,是从动物故事演化而来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寓言文学最发达的时期。先秦诸子往往把寓言作为他们立论的有力助手,在当时不少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书中就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它们与民间口头创作一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传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之间,至今还活在我们的语言和文学之中。
秦汉以后,寓言文学虽然没有先秦时期那样繁荣,但是在历代著作中,仍然有寓言或寓言性质的作品。例如,唐代柳宗元的《三戒》、罗隐的《说天鸡》、宋代苏轼的《日喻》、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清代蒲松龄的《蛙神》等都是很好的寓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家魏金枝从我国古代寓言中选取200多个寓言故事加以改写,集成《中国古代寓言》。它们不仅能供少年儿童阅读,而且对后人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传统也极为有益。
外国寓言遗产也极丰富。世界著名的《伊索寓言》原是古代希腊流传的讽刺故事,到公元前3世纪,开始有人把它汇编成寓言集,后人把公元前流传在民间的这些寓言经过加工整理,统统归在伊索名下,就成了流传至今的《伊索寓言》。因此,伊索曾被人誉为“寓言之父”。2000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如法国拉封丹的《龟兔赛跑》、俄国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是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印度也是产生寓言故事较早的国家,2—6世纪问世的《五卷书》,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童话寓言故事集。印度佛经中的《百喻经》(《百句譬喻经》)也是有名的古代寓言。
法国的拉封丹是近代欧洲著名的寓言作家。他的12部《寓言诗》(共239篇)是誉满欧洲的杰作。他运用民间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各种动物,借以讽刺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丑行和罪恶,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经院哲学的腐朽,对后来的寓言故事有很大的影响。
18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莱辛著有《寓言三卷集》,它的锋芒直指德国的社会现实。另外,莱辛还写过一系列有关寓言的论文。
19世纪,俄国出现了杰出的寓言家克雷洛夫。他以寓言形式揭露沙皇俄国的现实,批判农奴制度的罪恶,同时也歌颂了劳动人民。克雷洛夫继承并发展了寓言的传统,提高了寓言的战斗力。另外,俄国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都是世界有影响的寓言作家。
三、寓言的教育意义
寓言虽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但由于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易于被少年儿童接受,对小读者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一)寓言可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寓言固然有明显的教训性,但它的教训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借助于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教育孩子,感染孩子,让他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从人类生活和斗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由于这些深刻的道理寓意于生动的情节之中,化复杂为单纯,化抽象为具体,可帮助小读者形象地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错综的关系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使他们接受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抽象的哲理和教训。例如,我们要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不顾客观规律,单凭主观愿望,不仅办不好事情,反而会把事情办坏。这个道理靠说教是不易解释清楚的,如果给他们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后再给孩子稍加解释,他们就能较容易地领会不能只凭主观意识办事的道理了。因此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寓言就为儿童扩大眼界、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寓言可以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寓言富于幻想,从寓言的譬喻中可以帮助儿童找出幻想事物和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系,逐渐养成他们联想的能力。寓言的语言优美、智慧、简练、明快,对训练儿童用最经济、最确切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三)寓言是斗争和自我教育的武器
在阶级社会中,寓言经常被作为揭露黑暗统治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寓言的讽刺和嘲笑是无情的。例如,克雷洛夫的《狼和小羊》,就是借用狼和小羊这两个动物之间的纠纷,写出了在沙皇统治下“弱者在强者面前总是有罪”的现状,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弱肉强食、压迫人民的罪恶。
在人民内部,寓言是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武器。它有如一面镜子,照出人们性格上的某种弱点,揭露人们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现象,通过善意的讽刺和嘲笑,使人们在幽默的笑声中认识并改正缺点。不论古代寓言还是现代寓言,都有大量的作品是针对人们生活或思想作风方面种种弱点的。如严文井同志写的现代寓言《回声的结局》《浓烟和烟囱》中,批评了只知模仿和自我欣赏、骄傲自大的人,并告诫孩子们:模仿是没有出路的,骄傲自大、自我膨胀的结果是自取灭亡。
四、寓言和童话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幻想的,都可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富有教育意义。但细分起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情节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而童话的篇幅则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也有一两千字。童话的情节较为丰富,多变化,结构比较曲折,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幻想也比寓言更丰富、奇特。童话虽然也包含一定的教训意味,但寓言的教训却更加明显,而且往往由作者以极精练的格言式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童话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但寓言的对象不限于儿童,不少是为成年读者阅读的。
五、怎样给幼儿改写寓言
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理解譬喻性强的寓言是比较困难的,我国传统的寓言中,幼儿能理解的作品不多,就是比较浅显的作品也需要给予适当的改写,使其成为幼儿能接受的故事。
(一)增加形象,充实情节
寓言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要把寓言作为故事讲给幼儿听,就需要增添形象和情节,使故事变得丰富、生动、有趣。
如《天鹅、梭子鱼和虾》(俄国克雷洛夫)的原文:
合伙人不齐心,事业就要搞糟;虽然自始至终担心着急,还是一点儿进展也没有。
一天,天鹅、梭子鱼和虾出去,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起负起沉重的担子,用足狠劲,身上青筋根根暴露。可无论他们怎样地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点也没有移动。倒不是小车重得推不动,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儿向空中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哪个对,哪个错,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寻根究底,我只知道小车还是停在老地方。[6]
此作品改写后,增添了一只路过的猴子,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同时也扩充了情节,改写后内容如下:
……
这时,一只猴子正好路过这里。他看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车的样子,连忙叫:“停下。”三个小伙伴以为车子已经从泥坑里拉出来了。等到他们喘着气,仔细一看,都呆住了:原来车子在原来的地方动也没动。天鹅、梭子鱼和虾都生气了,他们都说:“我用了很大力气,你们都没有用力拉,所以车子没有动。”
猴子听了他们的话以后,笑着说:“我看见你们三个都用了很大的力气。因为你们拉车子的方向不一样,所以车子仍然陷在泥坑里。”三个小伙伴听了猴子的话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猴子又笑着说:“你们三个在前面拉车,我在后面推车,我们一起把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好吗?”天鹅、梭子鱼和虾高兴地说:“好。”
天鹅把绳子套在颈上,梭子鱼把绳子系在鳃上,虾把绳子和触须结在一起。他们都站在车前,等候猴子下命令。猴子在车子后面用两只手推着车。“一二三,拉!”猴子一声令下,三个伙伴都用力拉,很快车子就从泥坑里面拉出来了。
天鹅、梭子鱼、虾、猴子,他们都高兴地笑了。[7]
这么一改,整个故事变得活泼有趣,而且有了完满的结局,这是幼儿最喜欢的。猴子说的话也帮助幼儿领悟了故事的寓意。
(二)丰富原有的形象,增添细节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做细致刻画,对人物活动也很少有细节描写,而幼儿喜欢听人物形象丰满的故事,改写时就需要增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狐狸和葡萄》(伊索寓言)的原文: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有葡萄挂着,想要取得,却够不到。在离去的时候,他对自己说道,“这是生葡萄。”
这就是说,有些人因为没有力量,不能做成事情,也是这样借机来做口实。[8]
改写后的内容如下:
有一天,天气很热,狐狸又饿又渴,肚子咕噜咕噜地直叫,喉咙干得像火烧。
忽然,他抬头看见葡萄棚上挂着一些熟了的葡萄。他便说:
“瞧我的运气多好!我可以好好吃一顿了!我看什么也没有葡萄好吃,就是不知道我够得着够不着。”
要叫狐狸跳到半空中去把葡萄摘下来,那是办不到的事。可是他还是拼命向上蹦,最低的一串葡萄,他差点就碰到了。
“再跳得高一点就行了。”他跳了跳,还是够不着。最后,他跳得筋疲力尽,知道要吃葡萄是没有希望了,只好恋恋不舍地走开,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
“那葡萄还没成熟,准是酸的,吃了要倒胃口,让那些嘴馋的鸟儿去吃吧,他们是什么都吃的。”[9]
改写后的故事增添了狐狸想吃葡萄的心理活动,它一次一次向上蹦摘葡萄的动作,最后失望了,无可奈何还自我安慰的情态,都描写得生动细致,就像一篇短小的童话。
(三)改用浅显生动的语言
寓言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其表述的语言必然不适于幼儿的理解,就是情节比较简单一些的寓言也需要将其语言改写为易于幼儿理解的语言,以便幼儿接受。
如《乌龟和兔子》(《伊索寓言》)原文:
乌龟和兔子争论谁跑得快。他们约定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就出发了。兔子仗恃天生跑得快,对比赛毫不在意,竟跑到路边睡觉去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便一直往前走,毫不停歇。这样乌龟从睡着的兔子身边,夺得了胜利的奖品。[10]
改写后的内容如下:
有一天,兔子笑乌龟走路走得慢,夸耀自己走得快。
乌龟听了,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我们跑个5里地比一比,怎么样?”
兔子同意了,他们就同时起步出发。
兔子边跑边玩,开始跑得很快,乌龟落在后面老远的。后来兔子跑了一半路程,就啃啃青草,这儿跳跳、那儿蹦蹦地玩得更起劲了。
天很暖和,兔子又跑了一段,就在路旁躺了下来,嘟嘟囔囔着说:“我还是休息一会儿吧,等他赶到这里,我几跳就追上去了。”这样,他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兔子一觉醒来,前前后后一望,看不见乌龟的影子。他一口气向前跑去,跑到终点,才看见乌龟早就爬到了,已舒舒服服地在那儿打盹儿呢。[11]
这样一改,篇幅变长,像个小故事。语言浅显、生动、口语化,不仅使幼儿易于理解和记住故事的内容,而且利于幼儿思索故事的含义所在。
小结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儿童特点的文学样式。由于它与儿童富于幻想、喜欢新奇、热闹事物等心理特点接近,历来受到他们的喜爱。优秀的童话善于把美妙的幻想和真实的、风趣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儿童熟悉的事物发出奇异的光彩,也能把儿童陌生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得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一些比较严肃、是非分明的观念、爱憎情感寓于生动风趣的故事之中。因此,童话对开拓儿童的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渗透美好的道德观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童话中优美的意境,绚丽多彩的描写,可给儿童以美的享受。
在本章中所赏析的童话故事《神笔马良》、童话诗《金色的海螺》,其共同的特色是: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人物生动形象,爱憎分明;语言精练、生动、个性化;意境优美,极富感染力,都是国内外名副其实的童话精品。而《苍蝇找朋友》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反映昆虫特点的科学童话诗,诗中人格化的昆虫语言,既符合它们本身的形象、习性特征,又编织了人类生活交往的生动情节,极符合幼儿欣赏的特点;全诗注重语句通俗、诙谐,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上口,能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
作品分析
依据幼儿童话的相关理论,书面分析童话《七色花》的艺术特色(含题材、情节、手法、语言等)及其潜在的含义。
七色花
[苏联]卡塔耶夫
有一个小姑娘叫珍妮。有一天,她的妈妈叫她到店里去买面包。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把它们串在一起,她一面走着,一面东张西望。就在这时,一只狗紧跟在她后面,吃着一个个面包圈。珍妮觉得手里轻起来,回头一看,啊,已经晚了,狗把最后一个面包圈都吃光了,正得意地舔着嘴唇呢。
“呸!你这馋嘴的狗!”珍妮气得叫着,就在狗后面追起来了。
追着,追着,狗跳过一个草堆不见了。珍妮也跑得累极了。她停下来一看,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周围全是树,连一个过路人也没有。珍妮迷路了。她急得哭了起来。忽然,不知道从哪儿走出来一位老婆婆,她很关心地问:“小姑娘,你为什么哭呀?”
珍妮就把迷路的事告诉了老婆婆。
老婆婆很可怜珍妮,就说:
“别哭了,我来给你帮忙。我这儿有朵‘七色花’,它什么事都能办得到。虽然你爱东张西望,但我知道你是个好姑娘,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吧!”
话刚说完,一朵“七色花”就像小鸟一样飞到了珍妮的手中。啊,这是一朵多美的花哟!它有七片透明的花瓣,每片花瓣的颜色都不一样,有黄的、红的、蓝的、绿的、橙色的、紫的和青的。老婆婆接着又说:“这不是一朵平常的花,是一朵神奇的小花,你想要什么,只要撕下一片小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再说出你要什么,它就会立刻做起来的。”
珍妮刚刚谢过老婆婆,老婆婆就不见了。
珍妮想起来应该回家了,可是怎么回家呢?她急得又要哭了。这时,她看到手中的“七色花”,想起来老婆婆的话,连忙撕了一片黄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让我带着面包圈回家去!”她的话刚说完,珍妮已经提着面包圈到家了。
她把面包圈交给了妈妈,心里想着:“这真是一朵神奇的小花,我要把它插到最好的小花瓶里。”
小花瓶是放在书架最高一格上的,珍妮人小,够不着,就站在椅子上,踮起脚,伸出小手去拿,一不小心,“当啷”一声,小花瓶摔成碎片了。
珍妮打碎了妈妈心爱的小花瓶,怎么办呢?她连忙撕下一片红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小花瓶像原来一样!”她的话刚说完,小花瓶又好好地放在原来的地方了。
珍妮不敢再拿小花瓶了,就带着“七色花”来到院子里,她看到许多男孩站在小木板上玩到北极去的游戏。珍妮说:“让我也玩玩吧?”
可是男孩子们说:“我们不带小姑娘到北极去。”
珍妮生气了,说:“这有什么稀奇,我马上就能到真正的北极去。”
珍妮走到大门口,从神奇的“七色花”上撕下一片蓝花瓣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让我马上到北极。”她的话刚说完,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太阳没有了,变成了黑夜。珍妮穿着夏天的裙子,光着脚,孤零零地一个人到了北极,那里冷极了,到处是冰雪。
“哎呀,好妈妈,我冻死了!”珍妮叫着就哭了起来,可是眼泪马上就成了冰柱,珍妮忙用冻僵的手指抓起“七色花”,撕下一片绿花瓣,扔出去,大声喊着:“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马上让我回到院子里。”她的话刚说完,就到院子里了。
她看到院子那边,女孩子们在玩各种各样的玩具:有小轿车、大皮球,还有会唱歌的洋娃娃。珍妮越看越喜欢,心想:“我要叫她们看一看,到底谁的玩具多。”她从“七色花”上撕下一片橙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全世界的玩具都归我吧!”
这下不得了啦,玩具从四面八方向珍妮拥来。一只只美丽的洋娃娃跑来了;千千万万辆大卡车、小轿车“嘟嘟嘟嘟”地开来了;那数不清的花皮球蹦蹦跳跳地赶来了;还有自行车、飞机、坦克、积木……许许多多玩具都来了,把大街、院子、屋子都堆满了,一直堆到屋顶上,可还在堆着、堆着……
“够了,够了!”珍妮吓得抱着头叫了起来。可是,没有用,玩具还在不断地拥来。珍妮连忙撕了一片紫色的花瓣,扔出去,很快地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所有的玩具赶快都回去!”于是所有的玩具立刻都不见了。
珍妮朝“七色花”一看,只剩下一片花瓣了。
“哟,我把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连一点快乐也没有得到,多可惜呀!这最后一片可不能随便乱用了。”
珍妮想着,走到大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门前的板凳上。他那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又和气又好看,珍妮很喜欢他,就走过去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威嘉,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珍妮。我们来捉迷藏吧?”
威嘉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不行,我的脚有毛病,只能坐着,我真想跑着玩,可是没法子,一辈子就这样了。”
“多可惜啊!”珍妮同情地望着他。
忽然,珍妮想起了那朵神奇的“七色花”。她非常小心地把它从口袋里掏出来,然后把那最后的青色的小花瓣撕了下来,看了看,又闻了闻,才松开手指,用好听的声音唱起来:“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请你让威嘉健康起来吧!”
就在那一分钟里,威嘉快活地从板凳上跳下来,拉着珍妮的手跑起来了。威嘉变得又活泼又健康,他跑得很快,连珍妮也追不上,他们跑啊,跳啊,玩得可高兴啦![12]
[1] 转引自祝士媛,张美妮.幼儿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 袁鹰,邵燕祥.1949—1979儿童文学·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童话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4] 袁鹰,邵燕祥.1949—1979儿童文学·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转引自金波.儿童诗评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 转引自王泉根.儿童文学名著导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转引自祝士媛,张美妮.幼儿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8] 伊索寓言.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9] 转引自祝士媛,张美妮.幼儿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0] 引自祝士媛,张美妮.幼儿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1] 引自祝士媛,张美妮.幼儿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2]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作品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