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真实性,突出“剧”特色,处理好纪实性和戏剧性的关系
电视剧是演员演假事,栏目剧是真人演真事,栏目剧正是以鲜活、本色、草根性和对生活的真实还原,原汁原味地打动人。电视栏目剧故事题材一般都取自当地所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或者是奇闻轶事,这也就形成了栏目剧的最大特色——真实。正是因为演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栏目剧自然而然地就带有真实性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对观众产生一种亲和力。而一些栏目剧的消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贴近性的缺失,也就是真实性的缺失——完全虚构故事,淡化栏目剧的纪实性。离开了这种真实,栏目剧愈来愈滑向电视剧,而它既没有与电视剧竞争的实力,又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消亡也就不可避免。
安徽经视的《周末故事会》从一开办就坚持故事的真实性,如防骗攻略系列,题材完全来自发生在身边的,经过众多媒体报道的骗局,然后把这些骗局情景重现,并在结尾附上新闻报道,以增强栏目剧的真实性,栏目开播后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但是这种形式播出一段时间之后,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完全的情景再现虽然契合了栏目剧真实性的特色,但是却也产生了情景单调冗长、对话苍白无力、群众演员的表演不到位等问题,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对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艺术加工以及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然是剧,一定要带有剧的特点,对于这些真实的新闻事件不能简单地原景重现了事,如果这样,就不能称之为剧了。因此,栏目剧在真实的基础上一定要突出“剧”的特色,对身边事不能拿过来就用,而是要对这些题材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善于通过悬念设置、矛盾冲突、节奏把握、生活质感等多种讲述手段,增强它的艺术性和戏剧性。借鉴电视剧的拍摄手法,学会讲故事,不仅仅故事要讲得好听,还要拍得好看。按照这个思路,《周末故事会》又拍摄了《瞧这一家子》系列,按照室内情景剧的模式,固定演员,固定场景,把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融入这个家庭里,合理安排真实和虚构的比例,通过这个家庭来折射我们身边社会的变迁。该栏目通过尝试对真实的故事进行戏剧化的处理,利用矛盾冲突、悬疑、铺垫手法来架构故事,初步协调了纪实性和戏剧性这一对关系。事实也证明,这种方式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
总之,纪实性和戏剧性是电视栏目剧不可或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否则就站不稳,走不远,所以,两者的有机结合,平衡把握不仅是电视栏目剧的特点,价值所在,也是电视栏目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本土化特色,强化观众参与性,处理好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戏份比重
媒体竞争从深层次来说,就是差异化竞争,而栏目剧最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是它的地域性,栏目剧的讲身边事,说当地话,取本地景,然后当地人来演形成了栏目剧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就是栏目剧的核心竞争力,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正是这种特色,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因此地域化的特色一定要保持,不能丢。而地域化特色的保持,有以下三大关键要素:
(一)方言的运用
电视栏目剧是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收视对象,方言化是栏目剧最明显、最容易实现的地方性外在表征之一。用观众熟悉的方言演绎他们身边发生的鲜活的生活故事,这样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沟通点,拉近电视和观众的距离。因此,电视栏目剧的语言一般都是以所在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为标准音,混杂次级方言片或方言点的方言音。因为我国方言比较多,差异较大,无形中给方言剧增加了难度,《周末故事会》里主要采用合肥、安庆方言,并且增加了其他地方方言(如北方方言)的比重。
(二)观众的参与
观众参与是栏目剧这种电视形态得以在短期内迅速赢得观众的杀手锏之一。由于这些群众演员的口碑效应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注带来的连锁效应,可以大大稳定栏目的收视群体。《周末故事会》自开播以来,大部分剧集里都邀请爱好演出、有表演欲望的群众参与演出,还举办类似选秀的活动,让报名观众秀出自己的才艺,表演好的成为栏目的特邀演员,同时栏目还策划了《主持人带你去演戏》系列,每集选出2~3名群众,和主持人一起合作参演,并展示自己的才艺,让他们在电视荧屏上好好地过了一把戏瘾,把观众的参与推向更深入。
(三)处理好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戏份比重
《周末故事会》栏目刚开播时,一直坚持观众的参与,让老百姓报名参加,用群众演员来演真实的故事,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这些报名的群众参演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化的训练,表演时非常紧张、直白,对角色的塑造不到位,使故事的戏剧性减弱。同时如果每一集都要选取不同的演员,也会造成演员的短缺,于是确立了主要角色由专业演员演、其他角色由群众演员演的模式,观众可以参与,但是适当地降低他们在戏里的戏份比重,这样既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又可以使观众能够参与进来。例如,《哪壶不开提哪壶》系列,一个家庭的5个成员都是出自专业团体,每集又适当地让观众参与进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阔取材范围
栏目剧在诞生之初以其取材真实性和贴近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在栏目剧实行日播之后,由于巨大的播出压力,使其对题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度过了最初的繁荣期后,目前国内栏目剧的剧本普遍相似,真正的优秀剧本日益稀少,开阔取材范围称为当务之急。
(一)要广泛发动群众征集素材
多数电视台都打出了面向社会征稿的广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开放办电视原则。数字时代给电视传播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降低了电视的门槛,以前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制作出来的节目,现在只要在家庭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个人电脑上就能制作完成,电视观众也拥有了做节目的特权,而广泛征集剧本,甚至直接收购群众制作的DVD成片,成了栏目剧素材的重要来源。为了不断激发创作热情,除给予一定经济报酬外,还要尊重观众的创作成果,通过电话、邮件或滚动字幕向投稿者反馈录用信息,承诺对观众来稿每件必回。
(二)要鼓励编导深入实际生活
电视节目毕竟是专业制作的产物,观众的素材再好,如果编导不深入生活实践,对这些题材不熟悉或是理解不深入,没有对所拍摄题材的强烈感觉与创作冲动,是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栏目剧编导的优势在于天然的平民化优势,这些创作者们的工作往往集中在最基层的群众中,每天都与隔壁小伙、邻居大妈打交道,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创作土壤。例如,有些反映社区故事的节目,拍完后帮着街道阿姨收拾现场,帮忙把谁家的物事送还回去,这是其他电视连续剧剧组所不敢想象也不屑于参与的,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中,让这些创作者们领悟了生活的乐趣与真谛。
(三)要使题材紧跟当前新闻热点
电视栏目剧一直就是以时效性和纪实性为创作特点的,时刻关注百姓身边发生的奇闻轶事、烦心事、开心事是其一贯坚持的。许多栏目剧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与新闻相呼应,甚至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前进行事先策划与制作,等到事件来临时适时播出,这样不但可以借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而提升收视率,其本身也是对新闻事件的一种深度报道与阐述。例如,当房地产价格过高时就演房产纠纷的故事,当洪水暴发的时候就演抗洪救灾的故事,在高考时期就演招考诈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
(四)既要落脚本地也要放眼全国
电视栏目剧组要处理好自拍与外购相结合的问题。目前各电视台自己创作栏目剧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是引进的,外购的片子通过更换主持人,在开头、结尾以及插播广告的段位加上一些主持人的点评等,包装成为自己的栏目剧。这些“速成”的栏目剧虽然省事、省钱,也有可能暂时收视效果还不错,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首先,这些“引进版”的栏目剧明显缺乏个性、题材重复,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的频道,只是经过不同包装一再出现,很快会形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引起厌恶情绪。其次,栏目剧的特点之一是地方色彩、本土性,而引进的剧因为地域的差异、习俗的差异,在事发当地看来很受关注的事件,不一定能引起此地观众的兴趣,更难引起共鸣,收视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最后,栏目剧的主持人点评环节也不同于电视剧,这些主持人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他们介绍故事的主要背景,对故事情节发展进行串联,或作为旁观者进行议论和评论,他们的真正任务是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和剧之间架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所以栏目剧中的主持人是重要的标识,他们与栏目剧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而外购的栏目剧明显让人感到主持人与剧情的距离,不但不能做到本地化,反而有可能似是而非,弄巧成拙。
四、避免僵化模式
栏目剧要在特色化上面做文章。栏目都有一定的生存周期,很多栏目的生存周期较短,往往跟栏目的模式化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一定关系。例如,有些栏目采用千篇一律的老面孔演员、主持方式以及大同小异的节目内容,在一定周期后,就容易因为出现模式化趋向而流失掉大量观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快,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受众,很少有耐心保持对一个模式化的固定栏目的忠诚度。因此,固定播出的栏目,为了延长生存周期,必定就面临着在节目播出之后,如何延续栏目特色,而又常换常新,不让观众产生厌倦感的问题。概括起来,避免陷入僵化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办法:
(一)要注重选题精当
在选择新闻热点问题上各个栏目剧组都是不遗余力地发掘演绎,然而对同一问题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各档节目的同质化,大家都用一个题材,节目成功与否其实就在于切入角度的选择和对故事内核阐述的深度;热点的确是收视的保证,但长期反映某些问题毕竟会导致传播内容整体失衡,这时要进行逆向思维,从社会冷点问题入手,搞选题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另外,还要在不影响节目整体风格的情况下,适当对选题进行更新,如某些栏目剧选择周一、周二侧重反映社会问题的都市版,周三、周四侧重于爱情与婚恋的女性版,周五、周六则是喜剧与悬疑当家,周末推出特别版等。
(二)要注重栏目包装
包装是栏目的外在表现,是栏目的名片,是一个栏目剧有别于其他剧的重要标识,包装精致,并定期更新是栏目剧吸引人的重要手段。例如,重庆台的《雾都夜话》虽然是十多年的品牌,依然成为电视台高收视率的保证,其中既有鲜明特色的一贯保持与发扬,又有不少新的元素更新的功劳,如对主持方式、片头片尾的包装以及节目预告与广告的改变等。
(三)要定期更换演员
目前栏目剧的演员大多是自愿报名经过短暂培训“上岗”的,节目组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往往一批人在不同题材里反复轮流使用,观众不耐烦不说,这些群众演员的表演功力也很难达到电视节目的审美要求,因此建议定期更换主要演员,可以仿照选秀节目进行海选,建立演员资料库,按照角色的接近性安排演员阵容,并做好群众演员的培训工作,使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明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四)要搞好专题策划
通过参与大型节日或大型媒体活动,搞专题化、系列化。如在假日期间,通过做特别节目、特别活动来保持栏目热度。例如,《生活麻辣烫》自2005年国庆起,每个黄金周开始推出的假日特别剧《麻辣冤家》,打造出假日黄金剧的概念,从“十一”、春节到“五一”,持续4部剧,不仅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生活麻辣烫》的关注热度。另外一些则与“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等媒体大型选秀活动合作,选拔演员,召开节目新闻发布会,扩大知名度。
五、广泛借鉴创新
栏目剧既要走区域化道路,做出特色,防止恶性竞争,又要面向更大的市场,以更高的眼光来指导创作。借鉴与创新成为始终保持节目生机活力的良途。
(一)要善于借鉴国内外热播节目优点
例如,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吸收了来自韩国的反转剧的概念,其拍摄方法基本是按照电视剧的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大部分是爱情喜剧、爱情悲剧,整个剧集的男女主角基本上是请国内最新的时尚男女明星或者组合担纲主演,在剧情上的表现就是故事的起始、发展,好像都是按照观众预料的那样进行。但是到了结尾,却峰回路转冒出一些让观众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转了又转,不按情理出牌,让人有吃了一惊的感觉。但仔细想想,又觉意味深长。由于剧情篇幅短、节奏快,这种反转剧非常适合当下年轻观众和挑剔的白领观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也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相当益彰,在短短30多分钟的时间里,观众就可以观赏到一个极富悬念和视觉冲击的剧情,使得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娱乐满足。这两档栏目剧都瞄准了青年人这个庞大的收视群体,进行受众细分化,节目定位清晰,而不是盲目地跟风,盲目跟风即使有一时之利,但很难有持续发展。而2008年4月8日刚刚开播的《丑女无敌》是借鉴了美国热播剧《丑女贝蒂》的创作思路,也有望搭上名剧的顺风车,获得理想的收视率。
(二)要在吸收其他节目优点的同时进行自主创新
例如,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大侦探西门》是一档刑侦推理节目,以大侦探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为借鉴蓝本,采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引入极具时尚元素的虚拟主持人,变教条为实例,变死板为鲜活,用短剧向老百姓讲述法律故事,并将目标锁定为时下爱好新奇、爱好冒险,又有些英雄主义情结的年轻人。由这些可见其在选题、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积极地拓展、创新,以适应这部分观众群,充分利用栏目的个性特质,在多维空间上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