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握手礼仪的一般要求、规范;
了解与老年人握手的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掌握老年人个体的握手习惯,因人而异;
精确运用握手礼仪细节,与老人充分交流。
工作任务描述
刘爷爷因身体不便,子女工作繁忙,居住于养老院。重阳节到了,小陈要代表单位到养老院进行慰问。简单的开场之后,刘爷爷与小陈亲切握手。
问题思考:
1.与刘爷爷初次见面,小陈与刘爷爷的握手顺序是怎样的?
2.在与刘爷爷握手时,小陈应注意哪些礼仪细节?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认识握手礼仪
(一)明确握手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中人们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礼节。看似简单的握手,却蕴涵着复杂的礼仪细节,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人们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为以后的深入交往打下基础。因此,与人交往,特别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握手礼仪。
名言提示:
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可充满阳光,让你感到很温暖……
——(美)海伦·凯勒
在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中,握手尤其要注意握手的礼仪、礼节。老年人,在与人沟通交流中,特别需要获得尊重感、重视感。因此,与老人握手时,我们应特别重视握手的礼仪、礼节,握手的顺序、各种细节。
(二)掌握搜集握手礼仪的基本知识
与老人握手时,应提前前查阅握手礼仪的基本知识。可通过网络查询,也可通过图书馆查询,包括咨询礼仪方面的专家。通过查阅和了解,掌握握手礼仪的一般规则、主要规范,并熟悉握手礼仪中的细节。
二、正式握手时的注意事项
正式握手时,有一些规范需要遵循。刘爷爷与小陈正式握手,小刘需要注意和明确以下问题:
(一)了解握手礼仪的使用场合
握手是一种重要的礼节礼仪,在促进交流、增进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握手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礼节。握手礼节的使用很广泛,但也有场合的限制。握手礼主要在以下场合中使用:
①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
②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
③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
④拜访他人后,见面和辞行的时候;
⑤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
⑥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
⑦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⑧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
⑨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
⑩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在我们的案例中,小陈和刘爷爷的见面是在正式场合,并且是在节庆表示祝贺的时候,因此,握手礼仪是合适而且是需要的。
(二)明确握手礼仪中的顺序
握手时,有明确的顺序讲究。弄错顺序,会贻笑大方。一般而言,握手顺序应遵循以下准则,见表8-1的示。
表8-1
续表
(三)全面掌握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对姿势、时间、力度等都有着详细的要求。在正式握手时,应全方位把握握手礼仪的每一项要求和细节。
1.姿势
握手应用右手,四指并拢,手掌与地面垂直,拇指伸开,掌心向内,手的高度大致与对方腰部上方持平,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两足立正,上身略微前倾,注视对方,面带微笑,轻轻上下摇动3~4下。如图8-7、8-8所示。
图8-7
图8-8
与老年人握手,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本着尊重、照顾老年人的原则。双手、下蹲,上身前倾,微笑注视,让老人心中感到慰藉。如图8-9所示。
图8-9
2.时间
初次见面者,一般控制在3~5秒钟以内。老朋友见面时,握手时间可以稍长一点,但是不要超过20秒钟。
3.力度
握手力度要适中,稍微使点劲,以表热情,不宜过大过轻。力度过大,会给对方带来不适感,力度太小,会给人高傲、冷淡的感觉。
4.微笑、眼神
微笑能够在任何场合为任何礼节增添无穷的魅力。握手的同时给对方一个真诚的微笑,会使气氛更加融洽,使握手礼更加圆满;在握手的同时要注视对方,态度真挚亲切,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5.其他
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
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在任何情况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如果是戴着手套,握手前要先脱下手套。若实在来不及脱掉,应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不过在隆重的晚会上,女士如果是穿着晚礼服并戴着通花的长手套则可不必脱下。
小贴士:握手“十忌”
忌不讲先后顺序,抢先出手;忌目光游移,漫不经心;忌不脱手套,自视高傲;忌掌心向下,目中无人;忌用力不当,敷衍鲁莽;忌左手相握,有悖习俗;忌“乞讨式”握手,过分谦恭;忌握时过长,让人无所适从;忌滥用“双握式”,令人尴尬;忌“死鱼式”握手,轻慢冷漠;忌握手后立刻用纸巾或手帕擦手。
拓展阅读
一、谁先伸手的讲究
是否握手讲究“位尊者有决定权”,即由位尊者决定双方是否有握手的必要。在不同场合,“位尊者”的含义不同。
在商务场合中,“位尊者”的判断顺序为职位—主宾—年龄—性别—婚否。上下级关系中,上级应先伸手,以表示对下级的亲和与关怀;主宾关系中,主人宜先伸手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根据年龄判断时,年长者应主动伸手以表示对年轻同事的欣赏和关爱;根据性别判断时,女性宜主动伸手,以表示大方、干练的职业形象;根据婚姻情况做出判断时,已婚者应向未婚者先伸手以表示友好。
在纯粹的社交场合,判断顺序有所不同,应以性别—主宾—年龄—婚否—职位作为“位尊者”的判断顺序。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有时以谁先伸手表示更加热情的期待和诚意。
在送别客人时,应由客人先伸手告别,避免由主人先伸手而产生逐客之嫌。
二、握手的几种形式
(一)平等式握手
双方掌心相对。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采用这种形式的握手。
(二)支配式握手
将手掌心向下或左下方,握住对方的手。这种握手行为,表现出握手人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的地位。在交际活动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易采用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
(三)谦恭式握手
将手掌心朝上或向左上方同他人握手。在某些场合表示愿意从属对方,并乐意受对方的支配,以示自己的谦虚和毕恭毕敬,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握手。
(四)双握式握手
主动握手者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握住对方的手背。这种形式的握手,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五)捏手指式握手
握手时,不是两手的虎口对握,而是有意或无意地捏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采用这种形式。
三、握手礼仪的异域习俗
握手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由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握手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法国人在进出一个房间时都要握手。德国人只握一次手。一些非洲人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清脆的响声,表示自由。而美国人的握手像力量竞赛,典型的美国式握手是所谓“政客式”握手,美国人比较不拘礼节,第一次见面笑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并不正正经经地握手。对意大利人不要主动握手,只有对方主动伸手时,才可以自然地伸手相握。日本男人往往一边握手一边鞠躬,而日本女士则一般不跟别人握手,只是行鞠躬礼。菲律宾有些地方,人们握过手会转身向后退几步,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是真诚的握手。尼日利亚人在握手前要用大拇指在手上轻轻弹几下然后再握手。坦桑尼亚人则在见面时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相互握手。
拓展训练
王奶奶是退休工人,行动不便,不能站立、行走,需坐轮椅。小王,以前曾经和王奶奶是邻居。一次外出活动,小王偶遇王奶奶。见到小王,王奶奶倍感亲切,于是主动和小王握手。
请问:
1.与王奶奶握手时,在姿势和神态方面应注意什么?
2.与王奶奶握手时,小王应如何恰当掌握握手的时间和力度?
推荐阅读
1.商务握手礼仪,http://abc.wm23.com/luoli11/130634.html
2.必须懂得的握手礼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e42901000d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