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沟通技巧

任务四 认知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措施

字体:16+-

案例呈现

王奶奶原本是个积极向上的老人,可半年前老伴突发心梗,她也随之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爱哭等症状,常担心自己和老伴的身体和以后的生活。失眠,常常半夜两三点钟就起来,双眼发直地呆坐着;白天精力很差,什么都不想干,也不能照顾老伴;不想吃饭,人也消瘦了。家人带王奶奶到看病,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异常。经过详细评估后,王奶奶被诊断患有老年抑郁症,并有较严重的自杀倾向。与家属协商后,王奶奶入院系统治疗。2个月后,她又变为原来那个乐观、积极的老人。

知识准备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会有焦虑的时候,适度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能在人们处于危险时,激发人的潜能,有益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如果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被诊断为焦虑症。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焦虑称为老年焦虑,老年焦虑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会成为老年焦虑症,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老年焦虑症原本是较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因为容易被忽视而导致精神致残、自杀率高,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

焦虑症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老年人会突然感到惊慌、紧张、惊恐、激动、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或有一种不舒适的感觉,常伴有潮热、大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老年人还会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濒死感,并产生妄想和幻觉。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慢性焦虑症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焦虑程度也会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平时比较敏感、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发脾气、生闷气,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

焦虑比死神厉害

一天早晨,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一个人问道:“你要去做什么?”“我要去带走100人。”死神回答道。

“太可怕了!”那个人说。“事实就是这样,”死神说,“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人跑去提醒所有的人:死神将要来临。

到了晚上,他又碰见了死神。

“你告诉我你要带走100人,”这个人说,“为什么有1000人死了?”

“我照我说的做了,”死神回答,“我带走了100个人,焦虑带走了其他的人。”

2.抑郁

抑郁和焦虑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当人遇到不高兴或伤心难过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抑郁情绪,伤心落泪。但是这种情绪变化短时间就会过去,如果这种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两周,而且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就有可能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没有年龄的限制,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抑郁症。它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更常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抑郁症的隐患,只是很多没被及时发现,因此在抑郁症初期错过了治疗时机。

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活动减少三个主要方面。老年人抑郁表现特点为大多数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心境低落表现不太明显,称为隐匿性抑郁;或以疑病症状较突出,可出现“假性痴呆”等。

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想说话、不想动,对以往自己感兴趣的事缺乏甚至失去兴趣,少言少语,脑子里想的常常是悲观、不愉快的事情,对未来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睡眠障碍,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抑郁症老人的自杀行为很常见,也较坚决,如疏于防范,自杀成功率也较高。

忧郁三兄弟 打败抑郁症

地球上最搞笑的人,以前许是卓别林,现在大概是憨豆先生。

他俩都是抑郁症患者。

早年有个段子也这么说——理发师对一个愁眉苦脸的顾客说,你别这么愁苦,有个著名的喜剧演员来演出,去看看吧。顾客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喜剧演员患抑郁症的并不少见,比如金·凯瑞。像凌峰在《小丑》中唱的:“启幕时欢乐送到你面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

幽默作家也有不少患抑郁症的。

阿尔特·布赫瓦尔德,美国幽默大师,《地球上还有生命吗》的作者,人称报界卓别林。

他一开口,一写文章,总能将人逗乐。但有粉丝跟踪过他几天,发现他独处时,就很不开心。他中年时两度患上抑郁症,差点自杀。

威廉·斯泰伦是《索菲的选择》的作者,写过《看得见的黑暗:抑郁症述忆》。

他患抑郁症后,酗酒到酒精中毒,后来戒了酒,调整中也差点自杀。他认为他的病因,是他13岁丧母之后的长期苦闷。但在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眼里,他是个强壮、风趣的人物。

这两个人都那么幽默,文字那么搞笑,怎么会抑郁?

他们可能算不上“例外”。当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笑倒了千万人,可作者也患有抑郁症。还有马克·吐温,幽默小说大师,晚年也饱受抑郁症折磨。

2008年9月12日,大卫·华莱士自缢身亡。他是美国实力派作家,终年46岁,患重度抑郁症。

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华莱士,迈克·华莱士,也患了抑郁症。

迈克是世界闻名的记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主持人。

1982年,他的节目播出纪录片《数不尽的敌人——越南骗局》,其中暗示陆军四星上将威廉·威斯特摩兰吹牛、欺骗总统和公众,上将一怒起诉,这是美国最大的诽谤案之一。华莱士饱受压力和公众质疑,名声大坏,遂抑郁成病,曾想过自杀。

“一开始我没法睡觉,然后没法吃东西。我绝望,又没法压制这种情绪,对所有事没了期望,疯了似的。”华莱士后来回忆,“最后我崩溃了,只能卧床休息。”

妻子带华莱士去看医生,医生说,如果你公开病情,你的形象就会受损。

他也不愿让人知道,将病情藏着掖着,只有家人、医生和两个好朋友知道。

“我是个公众人物,是公认的强硬和难以对付的记者,如果给人发现是个受抑郁症困扰的‘可怜蛋’,我会感到羞耻。”他说,“因为我知道,这是多数人对这种病的看法。”

即使在美国,也有这么多人如此看待抑郁症。

所以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患了抑郁症,但严厉反对别人说他,觉得“自己正被一件不存在的东西烦着是一种耻辱”。

华莱士并非对抑郁症一无所知,他曾做过这种病的节目。他还采访过肯尼迪总统的保镖克林特·希尔,希尔因总统被刺杀而患上抑郁症。

就算这样,华莱士也忌讳自己的病。

他是患病十年后公开病情的。

“随着时间流逝,我慢慢认识到,如果我能公开谈论我的病,也许能帮助别人更好、更正确地认识抑郁症。”他在回忆录《你我之间》里写道。

但他说,一些人想让他当抑郁症代言人,他还是很抵触的,只是同意偶尔在一些筹款会上发个言。在这些筹款会上,他遇到了罗莎琳·卡特,前总统卡特的妻子,她还是第一夫人之时,就投身于各种项目,以消除对抑郁症等疾病的偏见。

两人越来越熟,罗莎琳给了他很大鼓舞。

“几乎是一种怪诞而恐怖的巧合。”华莱士说。

那两个幽默的、患抑郁症的名人,阿尔特·布赫瓦尔德、威廉·斯泰伦,是华莱士两个最要好的朋友。

这三人常常一起受邀,出席那些为研究治疗抑郁症的筹款会,似乎形成了“抑郁症三人组”。

2004年在亚特兰大的筹款会上,他们开始自称“忧郁兄弟组合”。有800多个捐助者听了这三个大名人与抑郁症作斗争的故事。

名人患抑郁症的故事非常多,可以列出长长长长一串名字:

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安徒生、莫泊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凡·高、毕加索、伍尔夫、萨松、J.K.罗琳、腓力五世、林肯、丘吉尔、里根、拉宾、戴安娜、奥尔德林、伍迪·艾伦、波姬·小丝、三毛、翁美玲、张国荣……

超级阳光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他的妻子希拉里,也都患过抑郁症。

希拉里的家族也许有这种病的遗传基因,她叔叔曾因重度抑郁自杀未遂,后来抽烟失火而死。

克林顿与抑郁症作战的时间非常长。1980年争取连任阿肯色州州长失败,严重抑郁;1987年考虑竞选总统,后来宣布不参选,那段时间也严重抑郁;当总统时出了“拉链门”,严重抑郁;2005年心脏支架手术后,据说又抑郁了。

有人曾经问华莱士:你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幸存。”他说。

“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疾病更令人骄傲的了。”他解释道,“而我的方式就是坦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别人。同时我还学会了友善。”

“忧郁兄弟组合”三人,都得享遐龄。

斯泰伦2006年死于肺病时,已过了81岁生日。

布赫瓦尔德也超级坚强,因为肾衰竭,医生说他活不过三周,他硬活了一年多,才在2007年去世,当时还没到82岁生日。

华莱士2012年4月7日以93岁的高龄平静去世。

这忧郁三兄弟,是对抗抑郁症的典型事迹。

(来源:都市快报,2014年5月11日)

3.孤独

孤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提到,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被疏远、被抛弃、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一般来说,短暂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个体的人格失常。

孤独感的产生,通常与老人社会角色与家庭成员变化有关。老年人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儿女长大离家使老年家庭空巢,加上自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减少,这种人际交往的改变是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失去配偶时孤独和寂寞表现得更加明显。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还有老人主观上的原因,有些老人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看电视,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感到孤独。孤独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形态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

孤独的老人精神萎靡不振,常常顾影自怜,有时偷偷哭泣,因孤独感而产生的烦躁无聊,在高龄老人中更为严重。孤独也会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如有些老人变得喜欢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孤独感严重时还可以转化为抑郁症,出现自杀倾向。

“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其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调查表示,六成网友认为目前“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孤独。

4.自卑

自卑即自我评价偏低,也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等。

自卑心理最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症这类心理障碍,给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需要及时加以调整。

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弗兰克林

1951年,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X射线衍射的照片中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经过研究,她大胆地提出了假说,并以此为题做了一次很出色的演讲。

然而,许多人对她的发现提出质疑,怀疑她的照片的真实性和假说的可靠性。在这些压力下,弗兰克林也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医生,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也许太不自量力了吧?她动摇了。于是,她公开否认了自己提出的假说,也没有再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另外三位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然而,他们最初关于DNA结构研究论文的发表,是在1953年,比弗兰克林的发现晚了两年。

5.失落

失落是原有的希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消极情绪,可能转变为孤独和抑郁等心理障碍。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侣等因素,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或者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这两种情绪均可引起一系列哀伤反应,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性格开朗的老年人,较易通过心理调整,可重新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离退休后仍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发挥余热,重新发现自我,从而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难克服失落感。

6.多疑

多疑是一种不良心理个性,表现为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多疑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多疑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通过所谓的“合理想象”拉扯在一起,用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就像俗话所说的:“疑鬼就有鬼”,“疑心多见鬼”。

多疑与猜疑不同,猜疑只是一般性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时,常常表现出猜疑、坐立不安等,一旦事情的原因搞清楚了,这种猜疑也就自行消失了,这属于正常的范围内的猜疑。而老年人感觉能力衰减,对外界认识造成困难,易于凭主观去猜测。多疑老人总是在自寻烦恼中苦熬,疑虑越积越深而不能自拔。

疑邻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他看看那孩子走路的动作,鬼鬼祟祟,像是偷了斧头;瞧瞧那孩子脸上的表情,慌慌张张,像是偷了斧头;听听那孩子说话的样子,吞吞吐吐,也像是偷了斧头。总之,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没有一点不像是偷了斧头的。不久,这个人在山沟里挖地的时候,找到他丢失的那把斧头。他再见到邻家的孩子时,看到孩子的动作神态,没有一点像是偷了斧头的了。

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1.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老年人常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持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常常怀疑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甚至生病后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怖感。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和不适会导致疑病症、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加重疾病和躯体不适,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应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死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身心保健。

2.指导老年人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

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离退休必然会带来社会角色、地位、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动,对此,老年人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正确看待离退休,为离退休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离退休并不意味着人生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人生新的开始,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3.鼓励老年人勤用脑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仍然需要学习,学习不仅是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阔眼界,端正价值观等,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完全不用脑或很少用脑会导致脑力衰退,“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年人也应该学习和用脑:应指导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它既可以通过使用大脑来锻炼大脑的思维、逻辑、想象、识别、运算、感知觉等功能,而且由于大脑和眼睛、四肢等的并用,使人的感官和肌肉、关节都得到锻炼。因此,合理用脑既可以促进大脑健康,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4.妥善处理家庭关系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家人的关系、家庭气氛息息相关,良好和睦的家庭气氛能使老人精神放松,有利于健康长寿,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相反,家庭不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恶劣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

课堂互动

讨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拓展阅读

老年抑郁量表(GDS)

老年抑郁量表(GDS)是由Brank等人在1982年创制,专用于老年人抑郁的筛查,针对老人一周以来最切合的感受进行测评。由于老年人躯体主诉多,所以许多老人其躯体主诉在这个年龄阶段属于正常范围,却被误诊为抑郁症。设计GDS是为了更敏感地检查老年抑郁患者所特有的躯体症状。另外,其“是”与“否”的定式回答较其他分级量表也更容易掌握,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在对老年人的临床评定上,它比其他抑郁量表有更高的符合率,在年纪较大的老人中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本量表为56岁以上者的专用抑郁筛查量表,而非抑郁症的诊断工具,每次检查需15分钟左右。临床主要评价56岁以上者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以及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消极评价。但56岁以上主诉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使用该量表有时易误评为抑郁症,因此分数超过11分者应做进一步检查。

老年抑郁量表(GDS)

选择最切合您一周来的感受的答案,在每题后[ ]内答“是”或“否”。

您的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职业( ) 文化程度( )。

1.[ ] 你对生活基本上满意吗?

2.[ ] 你是否已放弃了许多活动与兴趣?

3.[ ] 你是否觉得生活空虚?

4.[ ] 你是否感到厌倦?

5.[ ] 你觉得未来有希望吗?

6.[ ] 你是否因为脑子里一些想法摆脱不掉而烦恼?

7.[ ] 你是否大部分时间精力充沛?

8.[ ] 你是否害怕会有不幸的事落到你头上?

9.[ ] 你是否大部分时间感到幸福?

10.[ ] 你是否常感到孤立无援?

11.[ ] 你是否经常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12.[ ] 你是否愿意待在家里而不愿去做些新鲜事?

13.[ ] 你是否常常担心将来?

14.[ ] 你是否觉得记忆力比以前差?

15.[ ] 你觉得现在活着很惬意吗?

16.[ ] 你是否常感到心情沉重、郁闷?

17.[ ] 你是否觉得像现在这样活着毫无意义?

18.[ ] 你是否总为过去的事忧愁?

19.[ ] 你觉得生活很令人兴奋吗?

20.[ ] 你开始一件新的工作很困难吗?

21.[ ] 你觉得生活充满活力吗?

22.[ ] 你是否觉得你的处境已毫无希望?

23.[ ] 你是否觉得大多数人比你强得多?

24.[ ] 你是否常为些小事伤心?

25.[ ] 你是否常觉得想哭?

26.[ ] 你集中精力有困难吗?

27.[ ] 你早晨起来很快活吗?

28.[ ] 你希望避开聚会吗?

29.[ ] 你做决定很容易吗?

30.[ ] 你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晰吗?

每个提示抑郁的回答得1分。(问题1,5,7,9,15,21,27,29和30回答“否”,其他问题回答“是”提示抑郁可能。)

课后练习

【名词解释】

尿失禁 焦虑

【填空题】

1.老年期形态上的变化包括( )、( )、( )。

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 )、( )、( )。

3.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 )、( )、( )。

【简答题】

说明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尿失禁是指老年人不能自我控制**排尿功能,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现象。

2.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

【填空题】

1.细胞的变化 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整体外观的变化

2.智力的变化 记忆的变化 思维的变化 人格的变化 情感与意志的变化

3.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简答题】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2.抑郁;3.孤独;4.自卑;5.失落;6.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