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李某,男性,85岁,高血压20余年,脑癌晚期,2个月前患者因脑出血再次入院治疗。患者入院时意识不清,左侧瞳孔4.5mm,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射弱,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1级,左侧巴氏征阳性。头部CT显示脑出血,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两下肺感染,大小便失禁,血压175/103mmHg,经住院治疗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患者意识略恢复,左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
知识准备
一、否认期
病人不能接受所面临的死亡,认为“不可能”“弄错了”。有的病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加重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是“不,这不是我,那不是真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患有绝症或者是病情恶化,认为这是医生的误诊。他们常常怀有侥幸的心理到处求医,以期推翻诊断。老年人对生命的渴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现实中,老年人对生的希望具有很深的渴求,他们在面临生命即将结束时往往发出否认的呼声。老年人在临终时可能已经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自己没办法辗转求医,但他们却非常地渴望亲人们为他们选最好的医生、送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以期证实自己还可以继续活下去。现实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老人:老人一边说着子女很忙,认为自己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没有治疗的价值;但另一边,老人眼神里透露出求生的渴望告诉别人,他还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还有生的希望。
二、愤怒期
当病情趋于严重,病人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对任何事情都不如意、不满意,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她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存在不满,弥补内心的不平。
三、协议期
病人期盼能延长生命,认为许愿或者是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提出种种要求,如有的病人为了延长生命,做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的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心理。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配合治疗。例如:李大爷,78岁,在家上厕所时不慎跌倒导致骨折,医院医生告知没有手术的价值,去找个养老机构疗养还好些。李大爷子女把老人送去某养老机构疗养,由于李大爷脾气倔强、性格古怪,在养老机构不愿配合护理工作。导致入院几天后就发生了压疮,这时李大爷仍不配合护理也不配合换药治疗。几个月后早期压疮就变成了非常严重的大面积深度压疮,感染、压疮消耗紧随其后。老人渐渐感觉不行了。当老人自己感觉不行的时候,哭着哀求医生救救他、护理员救救他,医生、护理员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但不管怎样李大爷的生命还是走到了尽头。李大爷的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临终老人协议期的表现。
四、沮丧期
病人不得已面对所患疾病的现实,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病症愈加明显,因而产生绝望。如有的病人当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协商无法阻止死亡的来临,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好吧,那就是我”出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有他喜欢的人陪伴照顾。
五、接收期
这是临终的最后阶段,病人已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感情减退,表现平静,如有的病人在一切努力,挣扎过后变得平静,产生“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的心理,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感情减退,静等死亡的到来。
课堂互动
根据案例呈现进行讨论:案例中李某是否进入临终期?为什么?
拓展阅读
2009年,6年级学生李晓明在体育课后突然不省人事,被老师送往医院急诊科,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有效救治后,晓明出院了。随后,经过近半年的糖尿病治疗,晓明的病情也稳定了,重返校园的她身上多了一样东西——电子胰岛素注射器。午饭前为自己打上一剂胰岛素成为晓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2010年,晓明突然感到膝盖疼痛,双腿不能直立。近几年来,晓明的眼睛、四肢、内脏、免疫系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病症。因为这些并发症,晓明父母收到过三次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但晓明都挺过来了。直到2013年春节,晓明再次入院。医生表示已经无力挽救,告诉晓明父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重症监护室,每天费用近2万,但只能为李晓明多延续一周左右的生命;要么回家听天由命。
如果我是晓明,我会作何选择呢?为什么?
也许我会这样选择:以乐观、感恩的心态回家;一方面无论是在家还是住院,都会在短时间内离开人世,如果回家还可以减少父母的负担,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以幸福的心态走完最后的时间,得到“善终”;另一方面,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可以让自己与家人看见生的希望,现实生活中不乏判了“死刑”的患者成功地延长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