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康复护理

第九节 老年冠心病

字体: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冠心病可分为以下5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一、康复护理评价

1.健康史

评估老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等。评估有无冠心病家族史,是否存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

2.身体状况

(1)老人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多见,疼痛部位可在牙部与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疼痛表现较轻,常有气促、疲倦、喉咙发紧、左上肢酸胀、胃灼热等症状。

(2)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胸痛不典型,可表现为牙、肩、腹部等部位疼痛、胸闷,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3.心理社会状况

老年人常常因为发病急,病情重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4.辅助检查

(1)心电图:老年心绞痛的病人心电图常是非特异性ST-T改变;老年心梗病人的心电图除特征性、动态的心电图的改变外,可仅有ST-T改变,而无病理性Q波。

(2)心肌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峰值延迟出现,CK和AST峰值持续时间长、CK峰值降低。

(3)冠状动脉造影: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心电运动试验

心电运动试验(ECG)是指通过逐步增加运动负荷,以心电图为主要检测手段,并通过试验前、中、后心电和症状以及体征的反应来判断心肺功能的试验方式。一般采用分级症状限制型心电运动试验来制定运动处方。出院前评估采用6分钟步行,或低水平运动试验。

6.超声心电图运动试验

超声心电图可以直接反映心肌活动的情况,从而揭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还可以反映心脏内血流变化情况。

7.心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无症状;Ⅱ级,中等用力后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Ⅲ级,略微用力后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Ⅳ级,休息时有心悸、气促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常见康复护理诊断

1.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心排量减少、供氧不足有关。

3.恐惧

与病情危急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三、康复护理计划与实施

老年冠心病的处理原则: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缓解并控制疼痛;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与护理的总体目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进行主动或被动的锻炼,改善心血管功能;稳定情绪;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具体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1.休息与活动

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原地休息,急性心梗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根据冠心病的康复治疗特征将康复分为三期 :Ⅰ期(住院期康复),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无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的老年人;Ⅱ期(门诊或家庭康复),适用于病情稳定,家务活动时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者;Ⅲ期(长期社区或家庭康复),适用于病情稳定者。

(1)老年冠心病I、Ⅱ期康复

是通过适当活动,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能力。

①活动:一般从**运动开始,先活动远端肢体的小关节;做抗阻活动可以采用捏皮球、拉皮筋等;早期可进行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制订合理的日常活动计划,既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又不能体力消耗太大。

②坐位耐力训练:从第1天开始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可先将床头抬高,用枕头或被子支撑后背,然后逐步过渡到无靠背的独立坐位。

③步行耐力训练:先进行床边站立练习,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如果站立后无头晕或其他不适症状即可进行床边步行训练。练习过程中应加强监护。如有不适立即上床休息。上肢超过心脏平面时,会增加心脏负荷,容易发生意外,应避免患者自己举输液瓶去厕所。

④上下楼训练:上下楼时,上楼时速度宜慢,必要时可以休息。

⑤ 可以进行轻微的体力活动,如室内外散步、太极拳、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2)老年冠心病Ⅲ期康复: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制订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方案。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①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

②运动方式: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

③运动量:运动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运动量的基本要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频率。合适运动量表现为: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早晨起床时无持续的疲劳感和其他不适感。

④训练实施:第一步(准备活动):活动全身主要关节和肌肉;第二步(训练活动):达到靶训练强度的活动,中低度训练的主要机制是外周适应作用;第三步(结束活动):让高度兴奋的心血管应激逐步降低,适应运动停止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训练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结束活动,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和训练意外。

2.用药护理

硝酸酯类,是缓解心绞痛最常用的药物,首次服用取平卧位,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功能下降,口腔干燥,服用硝酸甘油前应先用水湿润口腔,再将药物嚼碎置于舌下,这样有利于药物快速溶化生效。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时,要注意观察鼻黏膜、牙龈有无出血。使用吗啡、哌替啶止痛者,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

3.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心理护理

鼓励、安慰患者,稳定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消除恐惧、烦躁感。

5.康复健康指导

(1)生活指导:①合理膳食:给予低脂、低盐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应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②戒烟、限酒;③合理安排活动,避免过度劳累;④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⑤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用力排便。如有便秘,应使用通便剂,提倡坐便。

(2)用药指导:指导老人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应避光保存,放于棕色瓶内存于干燥处。注意观察药物的有效期。

(3)病情监测指导:教会老人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应立即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含服3次仍不缓解,应及时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4)康复训练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并定期检查和及时修正,避免过度训练。

四、康复护理评价

老人掌握了减轻疼痛的方法及急救措施;通过康复锻炼活动耐力有所提高,情绪稳定,未发生并发症。